逃離朋友圈 1
“朋友圈變質嚴重”
說起關閉自己的朋友圈,網友“夏lock憶”也就是市民謝女士向記者大吐苦水。“微信在2012年興起的時候,我就開始用了,加的好友只是同學和朋友,所以經常在朋友圈里面分享自己的生活?!敝x女士說,但后來朋友圈逐漸變味了,“我微信里現在有985個好友,大部分都是工作上認識的,很難在這些沒有友誼和感情的人面前曬出自己的私生活。”
謝女士說,朋友圈已經變質得十分嚴重,“這簡直就是相互利用的平臺,幫朋友分享一些鏈接,被迫發圖片領取獎品,給朋友點贊領取獎品,評論他人來維系原有的關系?!敝x女士稱,幫別人分享鏈接發圖片點贊,自己覺得煩,但是不幫別人,面子上又過不去,種種原因加起來,她干脆關閉朋友圈求個清凈,誰也不得罪。
逃離朋友圈 2
“朋友圈信息真偽難辨”
從事房地產中介工作的市民周女士,春節期間把朋友圈關閉了,但由于很多好友都看不到她的朋友圈,這些人還特意發信息來求證是否她屏蔽了對方,“無奈之下,我只好把個性簽名改成:沒屏蔽任何人,只是純粹關閉朋友圈?!敝芘空f,朋友圈的現狀和自己現在從事的房地產中介行業很像,包容的信息太多,已經真偽難辨,“朋友圈謠言太多,假信息太多,標題黨太多,我們作為普通的受眾來說,根本無法判斷,所以即使是重要的信息也變得不再重要了。”
逃離朋友圈 3
“維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才能產生美”
在南昌讀大學的萬祉俁同學告訴記者,自己每次在朋友圈發一些照片或分享一些鏈接信息的時候,都會注意數量和質量,“一般自己實在很感興趣的東西才會發出來,總是怕自己的信息太多,會給朋友圈好友造成一定的干擾?!比f祉俁說,朋友圈里總是有同學和朋友,每天都在發自拍的“美照”或者視頻,還有一些親戚,每天都在無休止地曬娃甚至炫富。
“這讓我非常受干擾,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交際心態出了問題,而且很多人在朋友圈分享的東西,我也不是很認可,所以還是不看為好。我個人認為,維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才能產生美。”萬祉俁說,關閉了朋友圈之后,自我懷疑社交能力的現象已經消失,而學習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心理專家:
依賴朋友圈和逃避朋友圈,都是強迫癥的表現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應汶華表示,依賴于網絡社交圈和逃離社交圈都是屬于強迫癥的一種表現,也是人體的正常反應。“朋友圈原本是向他人展示自我的一個平臺,分享自己生活的平臺,因此很多人會比較依賴于這樣的社交圈,來和自己的好友圈進行溝通。從逃離朋友圈的角度來看,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這樣的社交圈失去了原本溝通和分享的意義。分享的功能逐步減弱,而朋友圈不受待見的消息強迫式進入人們的視野,人體則會處于自動保護的狀態,才會開始有意地避開這些信息,甚至一些保護措施比較嚴實的人,則會選擇關閉朋友圈。”應汶華說,當每天刷朋友圈更新信息時,自身的滿足感和愉悅感逐日降低,而此時的刷朋友圈行為則成了一種習慣性的強迫行為,對這種強迫行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其中“逃離朋友圈”就是這種強迫行為的差異表現。(記者 萬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