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99热这里只有精,在线网站av,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视频,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污网站视频

報社公告: 江西德興招商引資實現首季開門紅【投票】2017.3.15.江西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候選醫院【投票】2017.3.15.江西讀者滿意度調查候選學校2017.3.15.江西讀者滿意度調查候選學校公示2017.3.15.江西讀者滿意度調查候選醫院公示市場信息報社工作證件申領登記表
當前位置首頁精英人物
不辭長做“老黃牛”!記瑞昌市武蛟鄉大橋村第五小組組長周世美
來源:市場信息網 作者:郝子溪 劉子超 時間:2022-06-16 

村民小組長,恐怕是中國最小的“官”,但有這樣一位老黨員在村民小組長這個位子上一干就是48年,至今依然干得有滋有味。

周世美,1947年12月出生,200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武蛟鄉大橋村第五小組組長。他兢兢業業奉獻基層數十載,獲得各級榮譽和獎項共20項,年近古稀的他,本可在家樂享晚年,但他堅守黨員初心不變,近50年來,老組長始終嚴以律己,積極為村民服務,在鄉村基層一線繼續發光發熱,用行動詮釋新時代“鐵肩膀”精神。

譜寫忠誠,一腔熱血永無悔

周世美今年75歲,1967年,年僅20歲的他擔任了大橋第五生產隊團支部書記。因為他做事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又有小學文化,被公社、大隊抽調,先后擔任了大橋村第五生產隊團支部書記、民兵排長、生產隊經濟隊長、生產隊隊長等職務。1975年,他開始擔任大橋村第五小組組長,并負責生產隊工作直到現在。

與胡華先勞模肩并肩一同勞作是周世美老組長難以忘懷的奮斗歲月,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鐵肩膀”大橋人的精神寫照。

“那時候天剛蒙蒙亮,我每天早晨五點鐘不到便要起床打鐘聲,隊上100多個勞動力應聲而動,當時考核制度也很嚴格,每天男勞動力10個滿工分,女勞動力8個滿工分,遲到上工一次就要扣掉1個工分,因此,村民們每天上工都很積極”。

他作為大橋人的一員,在胡華先的帶領下,憑著“兩個肩膀一雙手,一只扁擔兩個筐”,夏秋撈湖草,冬春挑湖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奮戰不息,把大量的湖泥湖草挑上山崗,配合其他有效措施,提高地力,改造紅壤薄地。他更是靠著本人肯下功夫、寧愿吃苦,把自己鍛煉成為了種棉花的一把好手。

“回想起來,那時候確實辛苦,可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是要不怕吃苦,要勇于擔當,為黨的事業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斗是我的責任。”周世美說。

開拓進取,一種擔當謀振興

周世美在整理自己所獲得的榮譽證書

那是2006年的新農村建設時期,當時大橋村五組所在的上壩村分到了兩個點共60萬元建設資金,秉持著“不搞大拆大建,變臟亂差為美潔凈”的原則,要把上壩村面貌變得煥然一新。

周世美回憶起來十分感慨,“農村工作雖說不好干,可大多數工作多花些時間精力也就成了,可唯獨新農村建設實實在在是一道難題。”

周世美之前沒接觸過新農村建設工作,而現在他需要全面統籌全組的改造任務,雜亂無章的土屋和臟亂差的環境尚不是難題,各懷心思、想頑固的村民才是“硬骨頭”。面對工期短、任務重的項目,加之很多村民不理解這項工作,他心急如焚,第一時間就開始了“5+2”“白+黑”披星戴月的工作。他深入群眾做工作,白天協調工程項目,晚上挨家挨戶動員說理,經常每天只吃一頓飯;他擔當作為做表率,在拆除房屋時就從自家屋上開始;他鐵面無私拒人情,面對弟弟主動說情,他不講人情講原則,照拆不誤。在周世美老組長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終于得到了村民的支持,當年新農村點建設順利實施完工。

2016年,為了更好開展移風易俗,周世美老組長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整合有限資源,聯合上壩村7個姓氏“共奉宗祠”,把其余祖厝拆除,建成一座面積100多平方米的聯合宗祠,作為各項子孫敬奉先人的共享場地,讓鄰里之間關系變得更加融洽。

大橋村前黨支部書記劉道貴說,“老組長敢想敢試,不怕困難,他通過‘共奉宗祠’把7個姓氏攥緊成一根繩子,我很敬佩他凝聚人心的工作能力。”

務實為民,一份初心照前行

賡續傳承,一心為民。2020年初疫情防控期間,由于第五黨小組一共才10位黨員,而年輕黨員更少,參與重要卡口值守的人員捉襟見肘,但老組長堅守崗位不動搖,他的孫子周明星也是一位黨員,眼看著爺爺不辭辛苦堅守在抗疫一線,他便主動加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工作中來,他們祖孫齊上陣,在九界線南山磚廠卡口參與值守,同心抗疫。

“大家趕緊來集合一起到集鎮去做核酸!”2022年3月24日上午8點多,老組長用響亮的聲音挨家挨戶召集在家等候的村民做第一次核酸采樣,不一會兒,在家的10多個老人就結伴一起出發了。今年以來五次采樣,大橋五組的動員工作都是依靠老組長,一開始,有抵觸情緒的老人,認為自己從來沒有離開大橋村,更沒有去過瑞昌,不用參加檢測,老組長就會耐心開導。在老組長的耐心勸導下,引導五組的村民積極配合每次的核酸檢測工作,主動自覺遵守現場秩序。

廉潔自律,兩袖清風。“組上的賬目財務分明,我向來不管財務,讓專人負責,我只負責管人,風風雨雨幾十年來,我從未拿過公家一分一毫,只想著把事情辦好。”周世美感慨地說,“只有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村民當做自家人對待,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以身作則做榜樣,大家才會接納你。”

回想第一次在棉花基地拜訪老組長的場景。正值中午暑氣烘的人站不住腳,村黨支部書記告訴筆者,今年大橋村重點打造棉花產業種植示范基地,需要大量人手下地種棉,老組長二話不說,動員組員,帶頭每天到基地里勞作。

看到年近80的老人在這樣的烈日下堅守,筆者忍不住問他是靠什么力量支撐著。他說道:“我是一名黨員,更是一名在‘鐵肩膀’精神的浸染里成長的黨員,這份‘艱苦奮斗、勇于擔當’的精神,我有責任把它傳承下去。現在村里年輕勞動力基本外出了,全組近300口人,總要有個領頭的,那么我就要把這個擔子挑起來。”郝子溪 劉子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