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以來,江西省財政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強化財政資金支持引導,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為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提供有力支撐。
管好生態保護專項資金,賦能全地域綠色低碳
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持續加大生態環保專項資金投入力度,推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盡快解決,支持打贏環境保護這場持久戰,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新增設立省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資金,資金規模達3.3億元,重點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廢棄工礦地修復等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
指導贛州市成功獲批國家首批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中央補助資金預計3億元。
加大國土綠化試點示范工作督導力度,指導吉安市用好國家2億元試點項目資金,開展好第二批國土綠化示范項目。
強化中央和省級林業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安排40.6億元支持江西林業生態建設保護工作。
進一步推深做實林長制工作,上饒市被國務院納入2021年度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成效明顯激勵的市縣名單,獲中央財政獎勵2000萬元。
新增安排1億元資金專項用于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引導各地加強節能減排降耗,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
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統籌11.6億元支持實施大氣、流域、地下水等領域污染防治。
建好生態補償長效機制,賦能全要素綠色低碳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币陨鷳B保護補償制度“護綠”“增綠”“活綠”,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各項制度建設,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省政府名義印發《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著力健全以生態環境要素為實施對象的分類補償制度,完善水流、森林、濕地、漁業資源、耕地等保護補償機制,推動實施縱橫結合的綜合補償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補償格局。
深入推進流域生態補償,與廣東、湖南就簽訂贛粵第三輪東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贛湘第二輪淥水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進行反復溝通,推動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與省生態環境廳研究制訂新一輪省內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實施方案,對水質考核要求更高的補償協議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在省內探索建立差異化補償機制。
加大森林生態補償力度,新增省級公益林預算資金5140萬元,動態調整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進一步探索對重要區位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進行差別化補償。統籌20.3億元對5137萬畝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3215萬畝天然商品林進行保護。
用好創新資金撬動功能,賦能全方位綠色低碳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支持引導作用,圍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強化資金統籌,支持重點方向、關鍵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圍繞生態保護與修復、污染防治、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安排4300萬元實施綠色技術類基礎研究、重點研發等各類計劃150余項,促進綠色創新發展。積極創建綠色技術領域創新平臺,下達1000萬元推動組建碳中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全省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效助力。
聚焦江西6大優勢產業,在14個產業鏈分批組建科技創新聯合體,組織開展低碳冶煉、綠色物流、綠色食品、新能源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著力提升產業鏈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對成功組建的科技創新聯合體,在省級科技計劃中每個給予200萬元補助。2022年,統籌安排產業鏈創新聯合體項目1500萬元,銅產業科技創新聯合體補助經費200萬元。
統籌5億元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從車型研發、上下游產業鏈協同、扶持龍頭企業等方面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下達1.8億元支持建設充電站、充電樁等充電基礎設施。安排資金3.5億元,對納入省級補貼目錄內的光伏發電項目按照發電量給予補貼,促進光伏產業發展。
落好財稅優惠政策紅利,賦能全周期綠色低碳
注重對生態保護、創新發展的激勵,綜合運用稅收優惠、政府采購等政策,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綠色低碳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落實環保稅法和資源稅法授權事項,統籌考慮江西實際情況,確定相關優惠政策,引導和推動保護生態、減少污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支持企業節約能源和綜合利用資源,對納稅人銷售自產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提供資源綜合利用勞務,可按規定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等;對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節能節水項目、環境保護項目取得收入,給予“三免三減半”的優惠;對企業購置并實際使用的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專用設備,給予按該設備投資額10%比例抵免企業當年應納企業所得稅額優惠。
著力強化政府綠色采購功能,督促預算單位落實節能產品強制采購、環境標志產品優先采購政策。截至6月底,全省采購節能產品、環境標志產品分別占比99.28%、99.29%。
會同省市場監管局印發《關于在江西省政府采購電子賣場開設“江西綠色生態”有關事項的通知》,在江西政府采購電子賣場建設“江西綠色生態館”,對獲得“江西綠色生態”品牌的企業免費開放入駐,促進江西綠色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已有14家企業成功入駐綠色生態館并簽定入駐協議。
落實政策性農業保險,下達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20.4億元,推動全省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大幅增長。
自2022年起,對水稻、花生等政策性農業險種提標降費。新增柑橘(含臍橙、蜜桔、蜜柚等)種植、肉牛養殖和淡水養殖三個省級地方特色農業保險試點險種。
1-7月,全省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合計30.7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1.78%,超去年全年總額,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660.03億元。江財源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