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革命文物綻放精神光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黨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也一定能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強調“弘揚偉大的建黨精神”。革命文物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和文化標識,是國家象征、民族記憶的情感依托和物質載體,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國家軟實力的根基,更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基礎。
紅色是萬載最鮮明、最鮮亮的底色。作為革命老區、紅色故土,萬載留下了非常豐富而珍貴的革命文物。歷史無聲,文物有痕。蘊藏在革命文物中的紅色基因是我們的集體記憶,保護好革命文物,不只是心存敬畏,更是一種時代責任。近年來,萬載縣委、縣政府堅決貫徹落實“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連片保護、整體展示、融合發展”的工作思路,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圍繞重點突破,持續講好革命文物保護故事,充分發揮革命文物“為黨育人”作用,全縣革命文物事業呈現出“大保護”“大傳承”“大融合”的良好態勢。
讓革命文物綻放精神光芒
舉全縣之力,推動革命文物“大保護”
守住革命文物,就是守住初心。萬載縣始終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將其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和全縣高質量考核重要內容,建立完備的革命文物保護管理體系,實現應保盡保、應修盡修。
高位推動抓好“大保護”。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縣長為常務副組長的縣文物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建立健全部門協作機制,強力推進文物保護政策落實到位;縣財政每年安排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并逐年增加資金比例,同時將全縣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進行整體包裝申請地方政府專項債項目資金進行文物保護。
科學謀劃抓實“大保護”。萬載縣先后編制了《萬載縣革命文物利用保護工程(2018—2022)實施方案》《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保護規劃》《萬載縣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21—2035)》。2021年,又將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納入《萬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為全縣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做好頂層設計。
多方聯動抓牢“大保護”。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及時出臺了文物保護執紀問責制,壓緊壓實各鄉鎮(街道)文物保護工作責任。同時,要求文廣新旅局及消防、公安、住建等部門定期對縣域內革命文保單位的建筑安全和消防安全進行督查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和隱患及時整改到位。
讓革命文物綻放精神光芒
截至目前,萬載縣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有可移動革命文物一千余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24件(套),三級文物105件(套)。近年來,在“大保護”的持續推動下,萬載縣爭取到國保維修、三防項目專項資金1298萬元,爭取到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建設項目經費1319萬元。通過項目實施,使全縣5處革命類國保舊址得到全面修繕,文物保存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聚全民之心,促進革命精神“大傳承”
“活化”革命文物,賡續紅色血脈。萬載縣在做好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在文物遺址陳展、紅色故事講演和沉浸式體驗上下功夫,著力推動革命文物“活”起來,讓文物娓娓道來,讓文化潤澤心田。
數智陳展激活文物。依托遍布全縣的革命舊址和紅色資源,萬載縣建立了萬載古城紅色文化展館、毛澤東舊居等紅色陳列館、紀念館等10余處,并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制作了“革命主題展覽VR全景云展陳”“革命文物云展覽”“湘鄂贛革命紀念館云上展廳”,打破空間和時間限制,讓觀眾獲得更加便捷、身臨其境的觀賞體驗。在2021年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的改陳布展中,萬載縣通過實物、圖表、模型、雕塑、景觀外加聲、光、電等技術,使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歷史內涵得到了充分展現,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前往瞻仰參觀。
故事講演活化文物。為講好紅色故事,萬載縣先后錄制了《百件文物說江西——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百件文物說江西——失而復得的湘鄂贛省蘇維埃大印》《一張泛黃的報紙》等視頻;整理出版了《紅色萬載》《萬載紅色故事》《萬載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紅色仙源》等一批書籍;創作編排了《李更探監》《阿哥歸來》等一批紅色經典戲劇開展巡演,其中《李更探監》在全國保利劇院巡演,觀看人數超過30萬人次。同時,成立了由抗戰老兵、退役軍人、中國好人、優秀黨員組成的紅色故事宣講團,深入社區、農村、學校、紅色景點、革命舊址、紀念館等開展宣講,推動紅色教育入腦入心。
讓革命文物綻放精神光芒
沉浸體驗尋根文物。充分利用革命文物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現場教學,在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先后推出了“講一堂黨課”“看一場紅色戲劇”“唱一首革命歌曲”“走一次紅軍小道”“吃一次憶苦飯”“先烈面前宣一次誓”“誦讀一次紅色家書”“過一次政治生日”“寫一篇紅色調研報告”等14種沉浸式紅色文化體驗項目,讓黨員干部、企業職工在體驗參與中,探尋文物之源,汲取精神力量。比如,白水鄉槽嶺村打造了《萬載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瀏萬邊特別支部》等特色黨課,2021年承接市、縣兩級23個培訓班,吸引150多家機關單位到槽嶺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目前,萬載縣建有仙源湘鄂贛紅色旅游景區——江西省紅色金融教育基地、第四批市級中小學研學教育基地;白水槽嶺紅色文化展示中心——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第五批市級中小學研學教育基地、全省干部教育培訓好課程、現場教學示范點等一批體驗式紅色教育培訓基地。據統計,僅2021年,到萬載接受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者就多達50余萬人次。
讓革命文物綻放精神光芒
集全域之優,助推紅色文化“大融合”
萬載縣積極探索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紅色名村建設、鄉村旅游點創建等優質資源的融合,大力發展紅色研學旅行,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大保護”“大傳承”“大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大發展、大振興。
盤活紅色資源,賦能紅色名村。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期間,萬載縣以1個國家級、3個省級和6個市級“紅色名村”為點,開發出仙源、白水、馬步、黃茅和潭埠等5條紅色研學線路,突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屹立不倒的紅旗”這一鮮明的主題,對重要紅色遺址遺跡、黨史人物活動地、革命烈士或紅色人物故居等進行保護修繕。
2022年,萬載縣把“深化紅色名村建設、開展紅色研學、助力鄉村振興”作為縣委書記黨建領題項目,精心設計了7條紅色名村旅游及研學線路。截至目前,共有3萬多名學生參與了紅色研學,為推動紅色教育與紅色旅游產業注入了強大活力。
讓革命文物綻放精神光芒
發展“紅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萬載縣仙源鄉仙源村是中組部“紅色名村”建設點。2021年,該村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通過沿線改造、景區升級等舉措,圍繞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紅旗報社等國保單位進行維修布展,為宜春市內外300多個團隊、10萬余名游客提供現場教學、優質講解等服務,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分紅12萬余元。白水鄉槽嶺村是萬載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
近年來,該村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了“三館一碑一小道”(黨支部文化館、紅史館、脫貧攻堅館,烈士紀念碑,紅軍小道)“吃住學研在村”的干部培訓平臺,引導40余家農戶開發民宿、10余家農戶打造農家樂,僅2021年下半年,就承接各類學習培訓班108批次1.2萬余人次,帶動村民家門口增收20余萬元。江文游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