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由全國4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整體打包,其中包括江西省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婺源綠茶制作技藝、寧紅茶制作技藝三個項目。至此,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總共43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一;江西省實現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零的突破。
贛鄱匠心 好茶香天下
江西省是茶文化大省,也是歷史上著名的茶產區,江西的茶葉,曾沿著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走向了世界,高超、精湛、獨特的制茶技藝,印證了一代又一代贛鄱茶人根脈傳承的匠心精神,其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工藝和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著贛鄱文化獨具魅力的創造力。
2015年9月,江西省即施行了《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為江西包括制茶技藝在內的各級各類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傳承提供了法律保障。近年來,江西不斷建立健全制茶技藝和茶文化傳承機制,在保護傳承、活化利用好茶文化系統的同時,弘揚振興茶文化,進一步促進茶產業發展。2021年9月,江西省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江西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21年江西省茶產業發展項目實施方案》,重點支持省級領軍茶企和市縣茶企開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升級、品牌化創建、市場化營銷和科技化支撐等,實現江西茶產業振興發展。
贛南客家擂茶 多元融合傳承制茶技藝
贛南客家擂茶體驗
贛南客家擂茶是客家人的傳統特色飲品,全南是贛南客家擂茶的發祥地之一,它起源于漢代,興盛于明、清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因地域文化差異,全南的客家擂茶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的非遺守護人、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文化館(博物館)館長劉軍偉介紹,贛南客家擂茶以鮮茶葉為主要原料,其它原料也大都以鮮料為主,是客家人最常用的食材。2014年,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全南縣積極行動,搜集整理贛南客擂茶制作技藝文字信息、錄制音像資料,數字立檔,籌備、整合各級資源,建起了贛南客家擂茶展示廳、擂茶傳習所、景區擂茶業態坊、擂茶手工作坊,在國家級4A景區雅溪古村,村民們個個都是傳承人、人人都是講解員;在全縣各大中小學校開設擂茶特色班,眾多青少年學習成為了小小擂茶手、小小擂茶宣傳員,大大提高了贛南客家擂茶的傳承內驅動力。同時創編了全南《請茶歌》《擂茶舞》等舞臺特色節目,經常性開展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景區等活動,宣傳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讓更多的人了解了客家擂茶,使其重放異彩。
此外,該縣還積極組織客家擂茶傳承人到廣州、武漢、西安、黃山、重慶、南昌等地學習交流,甚至漂洋過海遠赴日韓開展傳承和文化交流活動,讓國際友人親身感受了贛南客家擂茶的無窮魅力。
為更好地傳承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該縣還計劃進一步搜集完善史料資料,與高校對接,深入研討,開展一系列的贛南客家擂茶溯源論證,使其傳承脈絡更為清晰,同時還將啟動“擂茶慢生活,暢游唐宋風”2023全南縣“非遺進景區”暨江西省“百城百夜”文旅消費季系列活動,以此助力鄉村旅游發展。
婺源綠茶 茶事習俗傳千年
婺源綠茶制作競賽
婺源自古素有“千年茶鄉”美譽,“綠叢遍山野,戶戶飄茶香”見證了婺源綠茶制作悠久的歷史,早在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記載。公元865年,朝廷膳夫楊華在其所著的《膳夫經手錄》中記載:“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雜木葉,自梁、宋、燕、并間,人皆尚之,賦稅所入,商賈所買,數千里不絕于道路。”可見當時婺源的茶葉銷往中原各地。
悠久的產茶歷史也孕育這厚重的茶文化。傳統婺源綠茶要經過采茶、攤青、殺青、清風、揉捻、烘炒、初干、再干等工序,獨特的制作工藝使婺源綠茶具有香高色翠、湯青葉綠、味濃耐泡的特點,有“頭泡香,二泡濃,三泡味不減,四泡味亦醇”之稱。
家家種茶,戶戶采茶,人人飲茶。千百年來,婺源的茶農、茶婦、茶商、茶客們,在采、制、販、品這一系列的茶事歷史習俗中,孕育、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婺源茶俗文化。作為朱子故里的婺源,一直奉行朱熹“理而后和”的思想,在傳統茶俗文化中講究以禮待人。婺源茶文化還體現在鄉間古道和偏僻山路廣設的茶亭上。婺源人講究行善施德。在行人必經的鄉間道路和叢山峻嶺間的古道上,鄰近的村民或宗族或個人,往往捐建茶亭,為行人供應茶水,以解行旅之人饑渴。
眾多的茶禮習俗中,婺源茶藝以其獨特的道德內涵和儒雅風韻,一直備受人們喜愛,至今仍盛傳不衰。婺源茶藝體現了“敬、和、儉、靜”的文化內涵。
小茶葉,拉動大經濟。近年來,婺源縣委、縣政府把茶產業作為強縣富民的主導產業著力培育發展,通過科學規劃、產業扶持、品牌宣傳、整合發展等多項措施,推進茶產業經濟蓬勃發展。目前,全縣茶園面積已發展到20.5萬畝,采制茶葉1.89萬噸,茶葉加工貿易量7.8萬噸;出口創匯6000余萬美元;茶產業綜合產值45.01億元,全縣茶農人均茶葉收入4055元。千年茶鄉茶產業經濟發展掀開了的新篇章。
寧紅茶 匠心傳承鏈接現代生活
寧紅茶采摘
發源于修水縣漫江鄉的寧紅茶,是我國最早的工夫紅茶之一,寧紅茶起源于乾隆晚期,名揚于道光初年,鼎盛于光緒年間。十九世紀中葉,寧紅茶成為中國著名紅茶,暢銷歐美。
歲月流轉、滄海桑田。200余年間,寧紅茶傳統制作技藝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堅守,薪火相傳,2021年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投身寧紅茶制作技藝傳承四十載的俞旦華介紹,寧紅茶屬全發酵類中小葉種紅茶,制作嚴謹,新鮮茶葉采摘下來后,經萎凋、揉捻、發酵、烘干等多道工藝,形成了“輕萎凋、重揉捻、足發酵”寧紅茶制作的獨到核心技藝,最終被銷往北上廣深及歐洲各地。
近年來,寧紅茶以百年工藝傳承制好茶,以茶促發展,以茶文化協調帶動茶產業、茶科技發展,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助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立足新時代、新起點,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將深入貫徹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定位,扎實落實《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3336”行動計劃》,推動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贛鄱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產生活,為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建設注入“非遺動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貢獻“非遺力量”。江文游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