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順民心暢,道通百業興。去年以來,瑞昌市武蛟鄉聚焦鄉村道路建設,結合自身優勢特點,探索“農村公路+”發展模式,聚力提速搭建鄉村振興“快車道”。
行走在武蛟大地,一條條縱橫交錯的農村道路好比鄉村振興的“大動脈”盤蜒在山水之間,將沿線的產業基地、秀美鄉村和人文民生串聯起來,時時刻刻為武蛟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
一條致富路,打造鄉村振興“火車頭”
寬敞便捷的鄉村公路
去年來,武蛟鄉投入近40萬元升級改造大橋村集鎮路段,集興村鐘家至堡下路段,著力疏通歷史遺留運輸“於堵點”。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最前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不斷改善產業發展外部環境,讓生產資料“流動起來”“循環起來”。
茶葉產業蓬勃發展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該鄉沿線重點扶植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沈家魚稻漁共養基地、農產品供銷社、棉花種植產業基地、油油輪作核心區高標農田改造、溢香農禽蛋養殖基地等等,今年創造效益5231余萬元,提供300多個工作崗位。切實實現了產品增效、農民增收,加快了農民致富步伐。年初武蛟鄉油菜生產工作代表江西省接受國務院春耕生產檢查并獲好評;武蛟鄉黑芝麻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其中黑芝麻種植核心區成功申報“江西瑞昌黑芝麻科技小院”。
一條建設路,粉刷鄉村振興“新面貌”
充滿豐收象征的文化墻
武蛟鄉將美麗集鎮、大橋村羅家活力村莊打造作為全年“一號工程”,整合資金1400余萬元,“里子”“面子”兩手抓對集鎮及羅家進行綜合升級改造。重點改造集鎮人行道,并對老舊破損路段全面翻新,全線亮化覆蓋率100%。
菜樣豐盛的幸福食堂
當前新能源停車場、新農村污水終端、道路“白改黑”、新村外立面改造、道路亮化綠化、親水平臺、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等工程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從303省道一路開來,武蛟鄉集鎮就是全鄉的“門面”,原本由于貨車往來和沿路設施老舊,這“門面”總是灰蒙蒙的。現在經過一年的改造,路面寬敞了、墻面整潔了、設施完善了,我們從小在這邊長大,眼看著鄉村發展越來越好了!”大橋村村民紛紛感慨。
一條景觀路,看遍鄉村振興“江山圖”
航拍的油菜產業核心區
“春賞油菜夏觀荷,秋倚湖畔冬煮雪。”武蛟的一年四景,一時一令,都在彎彎繞繞的道路里展開來。沿著全長21公里的馬拉松賽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油菜核心區,武蛟鄉以“一廊兩區”為重點品牌精心打造,高質量完成核心區高標農田改造1000余畝,待到春天這里藍天黃花綠地和黝黑的泊油路,鄉村春意的張力和生命力不過如此。
一年一度的赤湖龍舟賽
順著沿湖路段走到灌湖上李的荷花塘,這里是夏季避暑的好去處,四周蘆葦長做天然的避日屏障,池塘中心接連一片“無窮碧”,點點粉紅包裹蓮蓬,待人采擷。
再向前,在小月路段走個3公里,赤湖全貌就可盡收眼底。湖面開闊如鏡,湖上飛鳥點水則波紋起,駐足休息片刻憑欄而立方知何為“我言秋日勝春朝”。
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荷花塘
穿入溫泉路段走至百花路段盡頭,就是筆架山茶場的入口。茶場坐落在筆架山的最高點,每當冬季這批茶樹總是第一個接住下降的雪花,凜冽的水汽包裹內斂的茶香,讓每一個上山觀雪的人不顧寒氣刺鼻總要大口大口呼吸。這些被串聯起來的山和水臥伏在武蛟大地上成為了亮眼的“綠色名片”。
一條同心路,賦予鄉村振興“生命力”
為65歲以上的老人義務理發
“路不通,民心不暢,集興村‘水淹路’‘斷頭路’位置關鍵,建設好民生路段、做好民生實事是我們執政的責任,更是我們為民服務的初心。”武蛟鄉黨委書記說道。
為切實解決群眾出行不便難題,武蛟鄉組織黨員干部實地勘察路段,共涉及5條鄉道 17.812km,護欄232m,整合資金百余萬修復全鄉交通滯點2處,升級改造路段共2030米。
“鐵肩膀”大講堂
為了進一步筑牢干群“同心路”,武蛟鄉以“鐵肩膀”志愿服務隊建設為抓手,著重關愛一老一小,提升中心小學愛心午餐餐標至“5+N”保障孩子們用餐營養健康;鄉教育基金募集善款140余萬元資助獎勵優秀學子圓夢成才;開展“愛心理發”為65歲以上老人免費理發;開辦“愛心食堂”創新打造社會養老新模式讓全鄉老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以“鐵肩膀”大講堂為學習陣地開展群眾宣講,用樸實的“鄉音”,接地氣的“土話”將黨的好政策傳入千家萬戶;開展助農服務系列活動:“助農采棉”“助農拾蛋”“助農播種”“助農插秧”等切實解決群眾、企業急難愁盼問題,以小民生折射大情懷,將實事、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開展助農拾蛋活動
下一步,武蛟將以奮發有為的姿態“勇挑大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擼起袖子加油干,只爭朝夕抓好各項工作。錨定全年目標,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鐵肩膀”的責任擔當直面挑戰,努力創新機制舉措,積極創造把握機遇,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郝子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