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遠第全景
定南縣歷市鎮修建村西,有一座古色古香、文武考究的客家建筑——“明遠第”。明遠第為“大圍套小圍”形制,系該村謝氏先祖所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集家、堡、祠、內院、門坪等于一體。
高聳的炮樓讓圍屋陡顯森嚴
明遠第坐西朝東,背靠“五馬歸巢,七彩飛舞”龍脈青山,前有泮池荷塘,近有溪水環繞、良田百畝,遠眺四案筆架山,合“人文昌盛”之喻。圍屋面闊62.85米,進深37.54米,占地面積2359.39平方米,整體呈矩形,共有住房168間。圍內為對稱主體建造,前后分三進三廳兩井,上廳有龕盒、祭臺等,中廳、上廳內有木柱10根,其木柱下座鼓形石墩雕刻精美,木柱上頂吉祥花紋軒梁,雕梁畫棟,宏偉壯觀;天井兩側廂房六開木質屏門做工精致,陰雕陽刻各種吉祥紋樣,鎏金著彩,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圍內廊道四通八達,采光、排水設計科學,冬暖夏涼,體現了客家人對繁衍生息居所的講究。
圍屋側院房間排列井然有序
明遠第完善的防御體系,令人贊嘆不已。全圍建有六座炮樓,正立面大門兩邊分布四座,均三層9.2米高;后立面左右分布兩座,均三層8.46米高。這種六個炮樓的建筑形式,在贛南現存的數百座客家圍屋中絕無僅有。明遠第僅辟前棟一扇大門,兩側各有兩扇小門,如果遇到強盜土匪來襲,圍屋內居民通過炮樓上的炮眼,向外施射冷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外部攻擊者想要通過炮眼攻擊圍屋內的居民可以說是難上加難,而從內部向外放箭則視野開闊,操作靈便。這樣的防御,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圍屋內放置的大水缸,體現了客家人的防火意識
圍屋大門前的泮池荷塘,具有消防、排污、增景的作用和“藏風聚氣”“豐財興丁”的寓意
歷經風雨滄桑的明遠第,以其獨特的建筑設計、完善的防御體系,成為贛南客家圍屋“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2011年,明遠第作為贛州市20處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之一,入選江西省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次年,獲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明遠第精彩紛呈的客家民俗表演,擦亮了當地的文化旅游品牌
在圍屋前舉行的客家婚俗情景表演
近年來,定南縣持續加大對明遠第的保護、開發力度,組織專家收集資料,編撰了《定南明遠第圍資料匯編》,每年撥出經費對圍屋進行維護、修繕;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人文資源,把百家宴、采茶戲、龍獅表演等民俗文化活動搬進圍屋,與這里的客家建筑文化相融合。明遠第煥發出的迷人光彩,正促進著定南體驗式文化旅游快速發展。張 睿 葉松靈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