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信息報訊(本報江西信息采集中心 朱淳兵 通訊員 曹祥佳 文/攝)滿目芳菲,風和日麗。4月12日,瑞昌市洪一鄉人民政府黨政一班人組織鄉村干部、種植大戶、種養能手一行30多人,來到湖北省黃石市金海管理區考察。考察團成員先后聽取該區女兒山白茶種植基地工作人員的介紹,詳細詢問白茶開發的創新模式、市場銷售、病蟲害防治、品牌宣傳等情況,還深入農戶、茶廠了解茶葉種植、生產、加工及銷售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
金海管理區位于黃石市大冶湖南岸,背靠父子山、瀕臨大冶湖,境內山青水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非常適宜白茶生長。自2008年金海從浙江安吉成功引進白茶以來,經過多年的精心經營,金海白茶迅速發展壯大,在女兒山脈建成茶樹良種化、基地規模化、生產專業化、銷路暢通化的萬畝白茶產業基地。
據悉,該管理區以“金山煤海”而得名。金海管理區委員會黨委書記劉浩告訴記者,早在明朝,金海就開始開采煤炭。上世紀九十年代建區之初,憑借3500萬噸探明儲量、2300萬噸保有儲量,金海一舉躋身全省勘探程度最高、賦存條件最好、煤炭質量最優的煤田之列,是鄂東南最受矚目的“煤都”。
時過境遷。2013年5月,包括金海在內的大冶湖南岸“兩鎮一區”劃歸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托管,與大冶湖北岸的汪仁、金山、章山一道,舉起綠色發展的令旗,共同組成全新的大冶湖生態新區。從此,曾經的“金山煤海”慢慢退去身上的“黑色”,開始烙上“綠色’的發展印記。
“市場和現實逼著金海變,不僅要主動變,還要趕緊變、加快變。”劉浩說,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地位日益突出,加之煤炭市場產能過剩、煤炭經濟瓶頸日益凸顯的大背景下,金海因多年粗放開采、生態歷史欠賬較多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轉型發展、綠色崛起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近年來,金海管理區搶抓市級“兩帶”建設、“創森”、“四化同步”建設試點鄉鎮、“三萬”活動重點扶持地區的有利契機,結合自身條件,將全區8000畝山場通過政策扶持、以獎代補、流轉、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全部栽種白茶,同時積極探索實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以旅游理念推進以白茶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延伸產業鏈、價值鏈,實現白茶與都市農業、鄉村生態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
在女兒山白茶產業基地,記者看到,一條迂回曲折、寬敞的柏油路從山腳延伸到山頂,前來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一條登山的健身便道,能讓整個茶園一覽無余;連片的山丘和高坡,到處是半人高的茶樹,像大兵團作戰的戰士,占據了整個山場;高低起伏的茶山,連綿不絕,到處是采茶的工人,在茶樹叢中若隱若現;漫山遍野縱橫交錯的茶樹,將整個山場包裝成一道道綠色的屏障。
“金海管理區過去以煤炭開采為主,近年來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轄區內所有煤礦、‘五小’企業實行關停,對工礦廢棄地進行改造恢復耕種條件,大力推廣白茶種植、發展白茶產業。原來的‘煤炭山’正慢慢褪去身上的‘黑色’,逐漸烙上發展生態農業、休閑旅游業的‘綠色’。經過多年的努力建設和精心管理,金海白茶種植總面積已達1萬畝,年產白茶葉達2萬多斤,實現年產值1200萬元。通過‘茶樹良種化、基地規模化、生產專業化、銷路暢通化’建設,“金海白茶”品牌日漸形成。”金海管理區馮主任向記者介紹。
“以金海為重點,輻射周邊韋源口、太子、黃顙口、大王等鄉鎮,努力打造鄂東南地區規模最大、以及武鄂黃大都市區最近的農業生態觀光園區。”劉浩說,目前《金海白茶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已經完成,計劃在3—5年的時間,投資1.5億元建設標準化白茶生產基地,建成集種茶、觀茶、采茶、制茶、品茶、售茶、休閑、旅游、健身、觀光為一體的大型白茶產業示范園區。同時結合農業生態體驗、休閑旅游度假的市場需求,建設特色茶街、綜合商貿、餐飲娛樂,帶動周邊農家樂、鄉村游和農副產品展銷,幫助當地群眾共同致富。
考察結束后,鄉村干部、種植大戶、種養能手們就參觀的感受展開了座談會,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最后,洪一鄉黨委書記馮龍興就參觀考察后如何發展洪一鄉的白茶產業,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和說明,認為洪一鄉發展白茶產業,以茶帶游,實現綠色崛起,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洪一有許多紅色資源,綠色植被覆蓋率高,更有邊山、東垅水庫、白石巖、何老殿、下馬嶺、下馬石等一批天然的景觀,高低起伏的丘陵,加上剛剛拿下了3A景區,是發展白茶產業的好去處,發展生態農業條件成熟,洪一鄉人民也有信心、也有能力能實現區域性綠色崛起。
圖為考察團一行考察金海茶園的情景。朱淳兵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