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17日,腐敗的清政府為結束甲午戰爭,在日本帝國主義逼迫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是中日雙方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1894年7月25日,日本軍艦在豐島海域偷襲濟遠、廣乙兩艘運兵船,不宣而戰,揭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一個多月后的黃海海戰中,中國艦隊在黃海被日本艦隊擊敗。次年2月,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這支擁有25艘艦船、4000余名官兵的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在威海衛(今威海)全軍覆沒。戰敗的中國與日本簽下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條款包括割讓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等。從此中華民族陷入了更深重的災難,一步步走到了亡國滅種邊緣。甲午戰爭讓中國各階層人士開始覺醒,以不同形式投身于救亡圖存。如今又逢甲午年,炎黃子孫不忘國恥、牢記使命、為國擔當。 (新華社發)
■甲午賠款成就了日本現代化
4月17日,對于我們許多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平常日子。但人們不應忘記,它也是《馬關條約》簽訂的日子。甲午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4月17日,中日雙方在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向日本賠款白銀2億兩。
120多年來,甲午戰爭一直是中國人心中的痛楚,它開啟了中日兩國不同的命運發展道路。以往每逢抗戰紀念日時,很多文章往往都會提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之際,中日力量對比懸殊。但如果沿著1937年向前回溯,人們會發現1895年時在經濟、軍事力量對比上,中國還強于日本。為何僅僅40多年兩國的差距就飛速拉大?
原因極其簡單,日本的迅速現代化和強大幾乎完全建立在甲午賠款的基礎上。人們在總結近代日本迅速發展的原因時,通常認為日本的明治維新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改革,因為在政治體制、經濟制度等方面深入學習了西方,所以很快就超過了當時的中國,但事實并非如此。明治維新只能提供發展的導向,不能提供發展需要的資金。而資金很難依靠日本國內的生產進行積累,快速獲得大量資金的方式唯有對外戰爭。日本在獲得甲午戰爭賠款之后,其工業化、現代化才真正開始起飛。
關于這方面的情況,我國有學者已有比較深入的研究:“19世紀80年代中期至甲午戰前,日本的經濟增長較慢,甚至在1892年還出現負增長。”但甲午戰爭賠款相當于當時日本全國四年的財政收入,使得日本1895年之后5年間的工業化成就,媲美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近30年的總和。
日本并非特例,英國也有過類似經驗。近代工業革命之所以始自英國,并不僅僅是因為英國較早有了一些發明和創新,而是當時的英國在亞洲通過軍事手段獲得了充足的資金來源。1763年至1818年,英國從印度就搜刮了多達50億英鎊的財富。這些財富成為英國發動工業革命的資本。
縱觀世界歷史,國家發展的教訓是深刻而又沉重的,但又有巨大意義。因此,我們更應明白中國依靠自身發展,不進行對外侵略,依靠全國人民同心同德,依靠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創造了劃時代的輝煌是多么的不易!
我們在122年前《馬關條約》簽訂的日子重溫這段歷史,并不是要激起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梳理歷史發展的邏輯,厘清現代化過程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同時也是為了增強自信心,在大國的發展道路上,為全球樹立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
(作者:馮鉞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信息資料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