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永新縣以“科技支撐民生改善”為主題成功上榜,成為全市第二個入選全國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的縣。作為一個山區農業縣,永新何以脫穎而出?
在科技部34年的傾心幫扶下,在27屆科技扶貧團、70人的接棒賽跑下,科技的火種逐漸在這片紅土沃野上“燎原”。科技“加持”帶飛產業發展,人才“提智”帶富農民腰包,“數智”賦能帶美鄉村建設,如今的永新縣,科技創新正與民生改善加速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之路。
科技加持“帶飛”產業
雙江村養蠶基地
近日,筆者走進永新縣澧田鎮雙江村養蠶基地,蠶房內,家蠶們在吃著桑葉“糕點”。
“這是一種由桑葉粉和營養物質科學調配的飼料。我從省蠶桑研究所帶回來的半成品,經過配比、定型、消毒等程序加工而成的。”澧田鎮雙江村種桑養蠶大戶尹小文介紹道,“飼料養蠶避免天氣影響,節省人工成本,養殖數量還是桑葉養蠶的兩三倍。”
建立小蠶共育室、成立“蠶桑富民產業院士工作站”、選派蠶桑科技特派員……永新蠶桑產業在科技“加持”下,不僅蠶寶寶有了“輔食”,還開發出桑葉茶、桑芽茶、桑葉面條等深加工產品,產業鏈得以延長,產品附加值大大提升,傳統產業迎來了華麗轉型。如今,桑產繭提高至年均畝175公斤、畝桑年養蠶收入7700元。
近年來,該縣立足農業大縣根基,以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培育,有力推進了農業農村經濟高效發展。井岡蜜柚果園提高至畝產鮮果2500公斤、每畝產值2萬元,稻漁綜合種養項目實現“一田雙用”,年均畝產6000元以上。
科技不僅助推農業產業現代化,還為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華昊新能源公司與南昌工程學院共同搭建博士科研工作站,幾名博士共同研發的負鋰錳材料使用技術,讓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飆升;鑫戩科技公司與湖南大學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研發出激光加工應用技術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28項、外觀專利5項……2022年,全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0%以上。
人才“提智”帶富農民
永新縣龍田鄉的賀曉忠,是遠近聞名的“發明大王”,35項國家級發明專利,讓他在2022年被聘任為省級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科技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領頭羊。
自2014年回鄉創業以來,賀曉忠便有意開始“點亮”科技創新技能:自行開發物理壓榨和物理微濾生產工藝,使“木之元”品牌有機山茶油通過國家產品標準檢測,每年可創造近1000萬元收益;改造甲魚專用投料系統節省人工,甲魚養殖實現年收入約400萬元;一種水稻全自動催芽系統將水稻出苗率提升近8%……一個個小發明,帶來的是實打實的經濟收益,也刷新著周邊村民對科技種養的認知——農業還能這么干。
沙市鎮涂下垅村的程先云,在打田機、翻耕機、無人機等現代化農業機械的助力下,不斷擴大土地承包面積,完成了從脫貧戶到致富帶頭人的華麗轉身;高市鄉返鄉創業的“90后蜜柚王”文亮來,通過新建冷庫、搭建自動化運輸設備、引入智能測糖分揀設備,逐步提高采、產、運、儲、銷等環節的科技含量……
永新深入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制定出臺了《永新縣科技創新工作推進方案》《關于實施“永新英才”計劃的意見》《永新縣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同步推進“引技”“引智”。縣鄉村三級干部聯系服務人才制度,“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與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及溫州龍灣區共建“人才飛地”“科創飛地”,圍繞農業實用技術、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主題培育農業科技人才、技術推廣人才、新型職業農民……一項項政策的落實,不斷為實現人才集聚、產業發展、農民致富的“多頻共振”增添“砝碼”。據統計,2023年一季度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8%,位列全市第二。
“數智”賦能帶美鄉村
在龍田鄉花汀村,科技部駐村幫扶工作隊帶來了村鎮數字化科技信息服務綜合示范項目。這個項目可完成全村航拍和數據處理工作,實現從實景三維建模到數字孿生建模。同時花汀村數字孿生模型對接“鄉村住宅及生產設施服務平臺”,村民可以根據個人風格、預算需求,通過AI技術自動生成房屋模型,也可以選用平臺上已有的388套住宅模型,實現村莊在規劃中建設,在建設中提升“顏值”。
該模型的編輯功能還能對村內住戶的基礎信息進行登記、造冊,把每戶信息標注在住宅位置上,為防返貧監測工作提供便利。借助數字三維模型和信息化管理,有效改善傳統紙質文檔管理更新不及時、不便捷的問題,提高了鄉村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在埠前、煙閣、蓮洲等多個鄉鎮,一塊數字鄉村智慧大屏,涵蓋智慧黨建、村務政務、平安鄉村、環境整治等功能,村內各場所實現全時段實時監測——鄉村治理也搭上了“數智化快車”。上線“數字埠前”等便民小程序,推出“政務服務”“我要問”“隨手拍”“村民議事”等功能欄,用戶通過“我要問”窗口進行咨詢、投訴、建議,通過“隨手拍”在線反饋環境衛生、矛盾糾紛、安全隱患等,通過“村民議事”窗口線上建立村民議事大廳,邀請鎮村干部進行在線問答,同屏對話、同頻共振、同心同向解決推進村內事務,讓村民“一鍵”成為鄉村治理的參與者、受益者、監督者。周智瑋 吳 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