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的大學生課余生活“隨心所欲”
“我覺得我的大學生活很棒,美滋滋的。”江西農業大學的王曦(化名)調侃道,“吃好,穿好,玩好,睡得也好,足矣。”雖是一句玩笑話,卻帶著令人擔憂的真實。
記者查看一份南昌高校《新時期大學生課余生活情況調查研究》得知,目前南昌高校“20%的大學生會對自己的課余時間認真安排,有30%的學生會稍作安排,而50%的學生并沒有對自己的課余生活太在意,基本處于得過且過、隨心所欲的狀態,并且這五成大學生都不把這種混沌的大學生活告訴父母。”
大學生活中課余時間很是富裕,從對課余生活是否安排合理中可以管窺到整個大學生活的質量。
南昌大學吳攀(化名)說:“在上大學之前,我覺得大學是可以去嘗試很多新鮮事物,進入到更廣闊平臺的。”事實上,吳攀進入大學的生活和理想的狀態卻是大相徑庭:上課、睡覺和打游戲構成他每天的生活,但吳攀每天和父母的視頻聊天背景都是在宿舍里認真看書。
江西師范大學陳信(化名)自嘲地說:“已經大二的我仍在原地踏步,目標定下來也沒堅持多久,在吃喝玩樂這條路上腳步卻是沒有停歇過。”她說自己每到周末她都會去校外玩,一早出門,經常到晚上宿舍快門禁的時候才回來。陳信出去玩的費用都是父母讓她買學習用品的費用。
當記者問及是否會因為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而懊悔時,多數同學表示曾經有過。但制定了目標做了計劃,最后卻很難執行。“雖然開始感覺每天都很忙,但我依舊迷茫。有時會懷疑自己所做事情的意義,漸漸便失去了斗志,也沒有動力繼續了。”南昌航空大學徐婭(化名)說道。
給父母報喜不報憂
南昌大學丁雯(化名)已經大二了,采訪中她提到了父母對她的要求:“他們希望在專業上我能有所成就,作為一名藝術生這是我不可或缺的能力,所以他們一直給我灌輸考研或工作的思想。”記者了解到,作為藝術生的丁雯每次待在琴房兩小時已是最高記錄。“這些我是不會和他們分享的,不想讓他們失望;我會報喜不報憂,只想給他們看我朋友圈里的美好生活,熬夜時發的朋友圈我都會屏蔽他們。”
記者采訪得知,現在很大在校大學生父母只能通過朋友圈和不多的聊天記錄來了解他們的大學生活。盡管如此,父母的愛從未因為距離而減弱。“我對他的大學生活基本滿意,只希望他能不辜負自己的努力,快樂生活。”南昌某高校一男生的父親向記者說道。另一位女生的父親也說道:“我很滿意了,只要她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我相信她能看清未來的路,機會抓住了,道路自然會越走越寬廣的。我是她的經濟后盾,她只管一直闖就夠了。”
江西師范大學大二學生吳越(化名)說,進了大學以后,朋友確實是多了,比方說手機聯系人的數量已經增到目前的100多個了,但大學生活已經快兩年了,真想找個知心的朋友,卻不是那么容易。相比于高中的單純,大學已經是一個“社會”,大家或多或少有些保留和防范。但小吳每次放假回家都會告訴父母,他在學校交了很多好朋友,平時大家都會互相幫助,互相照顧。
專家建議: 做好自我評價 學會細分目標
對于大學生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狀態,江西中醫藥大學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鐘志兵教授說:“有三個方面的原因是比較普遍的。第一可能是專業和興趣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好,一旦專業和興趣表現出不一致的情況時,學生會很難投入到學習當中去;第二是沒有梳理好職業素質和能力對自身要求的關系。學生們不知道未來的職業需要什么能力才能夠達到要求;第三是沒有把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做分解,難以通過近期目標來促成長期目標的實現。”
鐘主任表示:“自己要思考清楚未來要做什么職業,能做什么職業和現在該鍛煉什么這三方面。即進行自我評價,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比對所選職業對這些能力的要求,明確自己在能力素質和知識架構方面有哪些優劣勢,如此一來明白自身需要哪些能力。這些能力歸根到底就是基礎素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心身素質,即身體和心理素質一定要過硬;二是思想素質,即個人要有“奉獻精神”;三是學習能力,注重提升跨學科的學習能力;四是思維能力,強調個人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培養好這些能力,我們就能很好地適應復雜的職業環境。了解了這些后就要針對不足去制定人生規劃,再把長遠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后把它落實到位。”
能力和職業要一致匹配,但專業和興趣不一定要一致。鐘主任說:“專業和個人興趣要一致,這其實是一個誤解。就像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喜歡打高爾夫球,高爾夫球是他們的興趣但是他們不會去把它當成職業。當今社會,把興趣當成職業的人少之又少,換個角度而言,興趣和職業分開后人生可能會更為豐富。”(陳婧華、記者熊春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