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的客家人在漫長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了繽紛多彩的民俗文化。
客家贛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絢麗多彩,繽紛如云的民間文藝與民俗活動風行鄉野各處。即使是21世紀的今天,隨便走進某個鄉村,仍可能會與一支悠揚的山歌、采茶歌相撞,或是與一支歡快的嗩吶隊伍相撞,或是與一支燈彩隊伍相撞,也可能看到一場臨時搭臺唱戲的民間三角班,或者趕上一場盛大的民間廟會。
贛南,是一個民間民俗文藝多姿多彩、非遺項目十分繁多的地區。長期以來,山歌、采茶戲、吹打、燈彩、儺舞、唱古文、祁劇、南北詞、竹篙火龍節、抬故事等民間民俗活動便風行整個客家地區。今天,客家贛南宛如一個中原古代文明與禮俗的博物館,贛南客家非遺成了研究客家民事活動的活化石。有人說,因為贛南是重巒疊嶂的山區,少有外來文化的侵擾,少有嬗變因素,中原漢先民從遙遠的故園攜來的文明成果與文化習俗才得以保存并流傳下來;有人說,畬族人歌舞的習俗融進了客家人的生活,才有了歌、戲、樂、燈、舞、文、劇、詞的流傳與演繹。
縱觀全國,民間民俗文藝呈現如此繽紛狀態的民族或民系并不很多,贛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令人矚目。
2006年6月,興國山歌作為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舉成功。
山歌并非贛南獨有,興國山歌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山歌的內容能與革命戰爭完美結合。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興國干部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夜打燈籠走山路,自帶干糧去辦公”,創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形成了偉大的蘇區精神。這期間,興國山歌功不可沒。紅軍長征前夕,“一首山歌唱出三個師”,多少興國子弟拋妻別子,參加紅軍,奔赴前方。長征路上,興國山歌多少回唱響在婁山關、大雪山,鼓舞了多少戰士勇往直前。
贛南采茶戲與興國山歌同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贛南采茶戲,源于贛南清明前后的茶山。這些茶山,在安遠縣的九龍山上,在上猶縣的九曲河畔,在崇義縣的陽明山,在寧都縣的小布,在于都縣的盤古山,在定南縣的云臺山……這些汲取天地靈性、大地精華的物華天寶之地,生長著如海浪般的綠色茶林,逶迤成片,甚至是滿山滿嶺。在這巨大的茶林中,蹲著矮子步、攜著茶簍子的客家男女,隱藏在茶垅間,放開歌喉,對唱出心中的情歌。最原始、最質樸的采茶歌,把土地唱得更靈氣,把茶林唱得更綠茵,把天空唱得更湛藍。于是,有人把茶林中的歌與戲引進了民間舞臺,引進了現代生活,《怎么談不攏》《茶童戲主》《長長的紅飄帶》《山歌情》《圍屋女人》等當代客家采茶戲經典,將贛南采茶戲藝術不斷發揚光大。
民間民俗藝術是涵育民間文化、養育客家人精神的重要藝術途徑,是贛南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寶與精神財富。縱觀贛南客家民間民俗藝術,人們不由感嘆,這是中國文學藝術寶窟中的一塊瑰寶,是中華民族的一項重要文化內容。贛南客家民間民俗藝術存在于客家生存、發展與進步的歷史長河中,滲透著客家民系的傳統與精神。人們常說,沒有了民間的東西,少了民俗的成份,便缺乏其民族性。而民族性的東西、地域特色的文化,最能代表一個民族與一個地域的文化。
贛南的非遺題材極為廣泛,幾乎涉及到人們生產、生活、生存的所有方面。比如民間文學類,有張麗英的傳說、七里古窯的傳說、贛州街謠、客家歌謠等;傳統技藝類,有古城墻、福壽溝、浮橋、圍屋、磚窯營造工藝,上猶土法造紙、榨油制作工藝等; 傳統美食類,有贛南小炒魚、興國捶魚絲、安遠三鮮粉、贛縣黃元米果、客家擂茶、米酒等;傳統表演藝術類,有興國山歌、贛南采茶戲、寧都采茶戲、贛州南北詞、南康鯉魚燈、民間高蹺、東河戲、上猶九獅拜象等;
傳統美術類有章貢區瓷像畫、寧都剪紙等;傳統工藝美術類,有竹雕、根雕、紙雕、石城花燈、石硯制作等;傳統醫藥類,有推拿術、傳統膏丹丸散、皸裂膏、疳積散、龜鹿二仙膏等;傳統民俗類,有贛縣燒瓦塔、章貢區七里仙娘廟會、寧都竹篙火龍、會昌賴公廟會、于都寒信水府廟會、興國跳覡儀式、元宵祭祖活動、春節拜年踩街、端午龍舟順水儀式、六月六曬書等。
興國山歌
贛南采茶戲、于都公婆吹、于都客家古文、興國山歌、石城燈會、古陂蓆獅犁獅、贛縣東河戲、會昌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龍南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及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等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與非遺項目相對應的是,一大批具有非遺傳承能力的人脫穎而出。目前,我市正加大對各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力度,非遺保護傳承正呈現方興未艾的良好態勢。
作為一種古老、無形的文化形式,非遺代表一個地域文化整體的精神高度,也體現著一個地域社會生態的多樣性、多元化。客家贛南,非遺形式多樣,繽紛璀璨,活色生香,無不體現贛南客家特色、贛州地域特色,給人們欣賞或體驗的同時,賦予諸多想象的空間與美好的感受。谷 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