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普查登記的古樹名木共有2146株、古樹群84處。主要樹種有樟樹、柏木、苦櫧、木荷。近年來,新余市財政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古樹名木保護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舉措,以全力推行林長制為契機,落實各級管護責任和經費保障,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取得良好成效。
建章立制,落實常態化保護管理
為讓古樹名木信息準確,新余市組織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從去年12月起在全市范圍開展第三次古樹名木普查,設立29個外業調查組、5個質量檢查組,對古樹名木的胸徑、樹高、冠幅、經緯度、生長勢等做了實地調查,建立了古樹名木電子檔案,動態更新古樹名木圖文信息,推進古樹名木管理手段數字化、信息化。
在每株古樹名木的樹牌上印制了二維碼,通過手機掃一掃功能,便可清晰了解每株樹木的名稱、樹種等基本信息,方便廣大群眾查詢。并在古樹名木旁豎立保護牌,明確保護規定:“禁止破壞、砍伐和移植古樹名木,違者將處以五百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并追究有關刑事責任。”
探索創新,建立精準式管護體系
建立“林長制+古樹名木”組織體系,構建責任明確、監管有力、責任到人的古樹名木保護網格。將古樹名木管護職責寫入護林員管護范圍。今年以來,全市護林員累計巡護網格內古樹名木1萬余次,對巡護反饋的兩例古樹名木病蟲害情況及時進行了處理,實現古樹名木管理智能化、高效化。同時,推行“林長+檢察長”機制。
今年2月,分宜縣檢察院依法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公益訴訟專項監督行動。辦案人員深入轄區內10余個鄉鎮,對近百棵已掛保護牌的古樹名木進行實地走訪,針對發現的古樹生存環境遭破壞、樹體被蟲害侵蝕等問題,召開古樹名木保護公益訴訟聽證會,向責任部門提出了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以公益訴訟為百年古樹撐起“司法保護傘”。
精準施策,古樹名木展新姿
去年7月,啟動死亡或瀕臨死亡的古樹名木專項調查,對死亡或瀕臨死亡古樹進行登記造冊,并進行專家診斷,采取“一樹一診”方式對瀕臨死亡古樹進行搶救性保護和復壯。今年,又將古樹名木搶救復壯列為2023年市政府民生實事工作進行推進,明確搶救復壯數量230株,安排財政資金115萬元。
舉辦古樹名木養護復壯技術培訓班,聘請有關專家講解古樹名木養護復壯技術、白蟻防治技術。充分利用網絡、電視、手機及其他各類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古樹名木的歷史文化、生態效益等,不斷增強社會各界和廣大公眾保護古樹名木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今年共發放宣傳資料1200份,宣傳橫幅30條,接受群眾咨詢160余次。
與此同時,結合森林鄉村創建工作和鄉村振興工程,融合鄉土人文歷史,將古樹所在地打造成村民休閑集散地,形成“一樹一景”的個性化人文景觀場所,讓古樹在發揮生態價值的同時煥發人文光彩。江新余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