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贛州寧都縣翠微廣場張燈結彩,人潮涌動,《盛世鼓舞》展演拉開了“點亮中國燈·江西省龍年燈會燈彩迎新春展演展示暨來贛州過客家年·寧都非遺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動序幕。本次活動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贛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贛州市文廣新旅局、中共寧都縣委、寧都縣人民政府承辦。當天,贛閩粵超30支民俗表演隊露“絕活”,以龍騰鯉躍賀新年、張燈結彩鬧元宵、添燈添福向未來三個篇章,向觀眾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新年盛宴,線上直播觀看人數達815.7萬,線下觀眾參與人次達到45萬以上,線上線下觀看人次超900萬。
贛閩粵三省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也是客家民俗重要的傳承發揚地。本次活動將從正月初六持續至元宵節,期間,民俗展演、美食展銷、婚俗展示、漢服巡游等13個主題活動將連續開展,邀請了眾多贛閩粵等地的民俗專家、非遺傳承人等參與,旨在呈現贛閩粵活化傳承非遺民俗的文化成果,弘揚贛閩粵優秀非遺文化,展示寧都縣各類客家民俗活動,讓非遺“活”起來,讓旅游“熱”起來,讓春節“火起來”。
寧都縣委書記傅小新介紹,寧都被譽為“客家祖地”和“客家民俗文化之鄉”,這里是中原先民南遷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贛閩粵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境內客家遺存豐富,民俗文化光輝燦爛,保存有田埠東龍古村等一批客家古村落,寧都儺戲是古儺在贛南的唯一遺存,采茶戲、割雞擔燈、竹篙火龍、橋幫燈等列入了省級、市級非遺名錄,這些非遺民俗,是寧都人的文化基因,也是客家人共同的“根”和“魂”。客家非遺民俗傳遞著客家人共同的歷史記憶、民族情感和經驗智慧,是客家文化傳統的無價瑰寶。
“每逢春節期間,獨一無二的南云竹篙火龍,別具客家特色的添丁炮、擔燈輪番登場,在贛南極具影響力。”贛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副局長夏涵涵表示:“希望借這次龍年燈會燈彩迎新春展演展示活動,通過非遺+旅游模式,真正讓贛州非遺“活”起來、讓贛州旅游“熱”起來!讓市民游客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贛州過一個極具特色的客家年。也希望進一步加強贛閩粵地區客家非遺文化交流合作,進一步推動客家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王竹青 曾嶸峰 謝樹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