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信息報訊(王建成 記者 朱淳兵)近年來,在廣大農村,農作物秸稈成為農村面源污染的新源頭。然而,在瑞昌市,該市根據省政府提出推進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要求,通過開展作物秸桿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三化”利用,將作物秸桿綜合利用技術與綠色生態農業建設相融合,實現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三者有機結合,全面打造現代綠色農業強市。
秸桿粉碎攪拌裝袋一體機。朱淳兵 攝
瑞昌市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農業以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為主,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際,總有大量的水稻、小麥、玉米等秸稈在田間焚燒,產生了大量濃重的煙霧,不僅成為農村環境保護的瓶頸問題,甚至成為殃及城市環境的罪魁禍首。
根據省政府提出推進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及加強長江西(瑞昌段)農業面源綜合治理要求,該市對開展秸桿綜合工作制定方案,明確目標、落實責任。目前,秸桿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三化利用在瑞昌已全面開展。
在賽湖、范鎮、橫港等水稻生產區,主要以機械粉碎還田為主,基本實現主產區水稻、油菜等秸桿全量還田,2015年秸桿還田量8.93萬噸,占全市秸桿綜合利用的69.5%。
水稻秸桿作農田肥料。朱淳兵 攝
在洪一、樂園、肇陳、花園、范鎮等鄉鎮的種養結合區,農民種植習慣以水稻、玉米、花生等多種作物,開展以水稻機械還田,玉米、花生秸桿依托瑞昌金玉米專業合作,通過“合作社+農戶”形式,進行青貯飼料加工,帶動范鎮、賽湖、花園等養牛、養羊場開展青貯飼料加工,2015年桔桿飼料化用利用作物秸桿2.52萬噸,占全市秸桿綜合利用量的19.6%。
在城郊和休閑旅游為主的夏畈、白楊、桂林等區域,開展以中船九江食用菌生態產業基地(南昌大學食品學院產學研基地)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帶動桂林、白楊、橫港等周邊農戶、家庭農場開展秸桿食用菌利用,年利用秸桿量0.64 萬噸,占全市秸桿綜合利用量的5%。食用菌菌渣用于有機肥,實現農業生產過程零排放。2015年全市秸桿綜合利用量占全市秸桿理論產理的61%,占全市秸桿可收集利用量的82%。
玉米秸桿制作精飼料。朱淳兵 攝
通過這三項利用技術有效融合,在適宜直接機械還田區域通過直接機械還田肥料化,對秸桿回收成本低或利用價值高的如玉米桿采取收集再利用,發展秸桿青貯飼料和食用菌生產,有效實現秸桿效益最大化。秸桿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利用,有效提升我市綠色農業發展,減少秸桿焚燒、拋棄造成的環境污染,秸桿肥料化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飼料化為養殖業提供優質飼料,基料化豐富菜籃子。同時變廢為寶,產生具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改變了農村種養習慣、轉變了思想觀念。
據統計,2015年,該市秸桿理論產量21.06萬噸,其中水稻9.48萬噸,油菜6.04萬噸,玉米2.98萬噸,其他秸桿29.56萬噸;可收集量約15.58萬噸,其中水稻7.01萬噸,玉米2.68萬噸,油菜3.86萬噸,其他秸桿2.03萬噸;綜合利用量12.85萬噸,其中肥料化利用8.93萬噸,飼料化利用2.52萬噸,基料化0.64萬噸,其他0.76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