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信息報訊(記者 朱淳兵 通訊員 羅劍平) 仲秋季節,記者來到德安縣聶橋鎮柳田李家村,只見治理后的村莊干凈整潔,房前屋后,都是水泥路環繞;村旁小溪,潺潺不息,清可見底。自推進秀美鄉村升級、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以來,該縣有許多像柳田李家村一樣的鄉村,農村環境衛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廣大農民切身感受到垃圾治理帶來的實惠。
保潔員培訓。朱淳兵 攝
為了積極響應江西省生態示范區建設的要求,2015年以來,德安縣按照“一年全面到位、當年取得實效”的目標,迅速啟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即“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該縣工作啟動早、推動快、投入大、成效好,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德安縣轄區共有15個鄉(鎮、場),83個行政村共計990個自然村組,總面積863平方公里,人口18萬、其中農業人口12萬。自去年啟動“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以來,該縣組織開展了到邊到角的農村陳年垃圾集中整治活動、配齊了垃圾收運基礎設施、組建了精良的保潔隊伍、建立了完善的資金保障機制、長效工作機制和管理機制。通過二年來的工作,城鄉面貌顯著改善,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在開展集中整治活動期間,專門安排兩個月時間,在15個鄉(鎮、場),組織開展了到邊到角的農村陳年垃圾集中整治活動,共投入勞力5000余人次,挖機、清運車460臺次,清理陳年垃圾2200余噸、疏浚河道121公里。完成了全縣990個自然村,31164戶共計120068人的摸底工作。做好了全縣各鄉鎮清運線路安排及村莊固定投放點的建設,全縣共計投入38萬元建設了約1600余個垃圾桶承臺。
清運車司機崗前操作培訓。朱淳兵 攝
完善了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由縣財政全額投資,2015年共計投入1425萬元,按人口10:1統一采購掛臂式垃圾桶、清運車輛,分片建設4處垃圾“中轉站”。掛臂式垃圾桶4956個、16輛清運車已全部配發至各鄉(鎮、場),目前豐林、寶塔、聶橋、鄒橋4個片區中轉站已投入運轉。
各鄉(鎮、場)均按照要求配備一定數量的保潔員,通過多種渠道籌措經費,解決保潔人員的經費。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明確村民、農戶在維護村組環境衛生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如:利用“一事一議”議事制度,發揮村民理事會的作用,堅持組級日常管理費用主要由農戶負擔,發揮群眾的自主參與性和主人翁意識。
建立“三所一隊”相結合機制。國土所、規劃所、環衛所、執法中隊的機構、人員、力量、經費都整合到一起,集中資源、集中領導、集中人員、集中力量來抓好這一大塊工作。研究制定了嚴細的農村保潔員管理考核辦法,從垃圾收集、監管責任落實、組級公共環境保潔等方面進行細化、量化打分,得分情況與工資掛鉤。
該縣召開常委會專題研究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經費問題,2015年縣財政已投入1425萬元用于采購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各項設施,并且從今年起,每年縣財政新增預算380萬元,用以保證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鄉財政新增30-50萬元用以保證鄉、村、組日常管理;省、市獎補資金全部下撥鄉、村、組使用, 迅速啟動召開縣、鄉、村三級動員會,并安排布置開展集中整治工作,建立了符合該縣實際情況的運轉體系,鄉村衛生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觀,群眾愛衛護衛的意識明顯增強。
清運沿線垃圾。朱淳兵 攝
農村垃圾清理運轉的觸角到了全縣990個自然村,所有鄉鎮場和行政村、自然組都積極行動起來,實現了全民參與、全員行動。
成立了以縣委副書記、縣長為組長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了《德安縣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意見》和《德安縣2016年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方案》,并完善建立了“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農戶負責將入桶垃圾分類入桶,村組保潔員負責引導農戶入桶收集,鄉鎮負責將入桶垃圾清運至片區中轉站,縣執法局負責將壓縮處理后的垃圾轉運至九江填埋場。
根據省、市要求以及縣委、縣政府具體工作部署,縣委農工部(新村辦)聯合執法局開展常態化督查,原則上每月1日和15日開展督查,每次督查都量化分值并排名,并統計累計得分和累計排名,排名結果作為年終評先重要依據。自工作開展以來,縣新村辦、執法局已聯合對全縣農村范圍內進行了11次督查。通過督查統計,全縣各鄉鎮開展大型集中活動50余次,懸掛、張貼、噴刷各類宣傳、警示標語2100余處,發放宣傳單12萬余份;全縣清運線路約390公里,截止到今年7月全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清運里程達到20.7萬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