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99热这里只有精,在线网站av,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视频,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污网站视频

報社公告: 江西德興招商引資實現首季開門紅【投票】2017.3.15.江西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候選醫院【投票】2017.3.15.江西讀者滿意度調查候選學校2017.3.15.江西讀者滿意度調查候選學校公示2017.3.15.江西讀者滿意度調查候選醫院公示市場信息報社工作證件申領登記表
當前位置首頁精英人物
從“扁擔醫生”到“親人家醫”
來源:市場信息網 作者:當代江西 時間:2024-06-11 

“不管自己年歲多大,只要跑得動,鄉親們需要我看病,我一定隨叫隨到。”

“能讓村民在家門口看病,減輕大家的就醫負擔,就是我學醫的使命。”在興國縣龍口鎮嶂下村行醫40年來,從早年間的“扁擔醫生”到如今的“親人家醫”,鄧經銘始終不忘醫者初心,也正是憑著這份始終未變的初心,他收獲了村民的愛戴敬重和社會的廣泛贊譽。

不久前,年過六旬的鄧經銘獲評2023年“江西省最美醫生”,這是他繼獲得“江西好人”之后的又一榮譽。今天,一起來看看,這位最美鄉村醫生背后的感人故事。

鄧經銘前往出行不便的患者家中看病。興國縣委宣傳部供圖

“以前村里沒有診所,村民每次有個小病小痛都要走上2個多小時山路到鄉鎮衛生院看病,非常不方便。”鄧經銘告訴筆者,1983年自己考取鄉村醫生執業資格證書后,便回村申請創辦了村里第一個診所,自此踏上守護村民健康的醫路征程。

嶂下村是龍口鎮最偏遠、村民居住最分散、交通最不方便的一個村。“以前山高路險,村民出行只能靠手拿肩挑。”嶂下村老支書劉桂發說,那時候,為了讓患病村民得到及時治療,鄧經銘主動承擔起服務嶂下村村民的重擔。

山路不好走,他就一根扁擔挑兩頭,一頭用竹筐裝中草藥,一頭放醫療器材,穿行在崇山峻嶺中。

幾十年間,鄧經銘已經記不清用壞了多少根扁擔,挑壞了多少個竹筐,穿破了多少雙膠鞋。村民們貼心地稱呼他為“扁擔醫生”。

直到2016年,嶂下村修了通組公路,鄧經銘才卸下扁擔。雖然扁擔用不上了,但他身上“扁擔精神”仍然閃耀著光輝。

建立健康檔案、篩查慢性病重點人群,定期到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家中上門履約服務……鄧經銘每天為村民的健康忙個不停,他還建立“嶂下村公共衛生服務微信群”,通過微信群不定時發布衛健信息,讓村民了解最新的醫療政策,增強健康意識。

截至目前,鄧經銘為嶂下村208名老人、129例高血壓病人、33名糖尿病病人、15名重型精神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并納入慢病管理,為村民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鄧經銘采藥用的竹筐和扁擔。興國縣委宣傳部供圖

待人和善、隨叫隨到,這是村民們對鄧經銘的一致評價。

2014年的某天深夜,大雨滂沱,電閃雷鳴,家住嶂下村嶺背組的一位84歲老人突發哮喘。鄧經銘的手機驟然響起:“鄧醫生,我媽快不行了,快來救救她!”接到老人的兒子打來電話,鄧經銘立馬起身,披上雨衣,拎起藥箱就往外趕。

來到病人家里,鄧經銘見老人臉色蒼白、呼吸急促,迅速判斷其有痰液阻塞。還沒來得及說話,他便毫不猶豫俯下身子為老人吸痰,最終從“鬼門關”把老人拉了回來。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改變村里缺醫少藥的狀況,讓村民有地方看病,村里有醫生治病。”鄧經銘說。

以仁心仁術護佑生命,以至精至誠守護人民健康,從醫以來,鄧經銘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嶺背組劉大叔患有高血壓,像這樣的高血壓患者村里還有6人。鄧經銘意識到,這件事不盯緊了可不行。加入慢病管理檔案、指導用藥、控制飲食、監測血壓、健康宣教……鄧經銘不放過每一個環節,把劉大叔等人列入“重點保護對象”。

漸漸地,劉大叔已經習慣接聽鄧經銘的健康隨訪電話,堅持規范用藥,并按時來衛生室監測血壓,經過一年多的監測治療,劉大叔的血壓得到有效控制。

“鄧醫生待我們就像親人一樣,每次都能把患慢病老鄉的信息倒背如流,是他讓我有了控制血壓的信心,他真是一位好醫生!”說起鄧經銘,劉大叔連豎大拇指。

“我母親83歲,因為中風躺在床上一年多,要不是鄧醫生的幫忙,母親不可能得到這么好的護理,現在她各項健康指標都很穩定,也沒出現并發癥。鄧醫生上門服務一年多,還沒有收出診費,真是我們的親人家醫。”在村民劉春華的心里,鄧經銘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鄧經銘上門護理患者。興國縣委宣傳部供圖

行醫以來,鄧經銘心里最放心不下的還是貧困群眾、困難群體,對家庭特別困難的患者,他經常主動減免醫療費,甚至免費為他們治療。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當時農村生活水平低、村民收入微薄的情況下,鄧經銘就常常為一些孤寡老人、殘疾人、家庭特別困難的村民提供義診,送醫送藥,給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一份醫者仁心在當地傳為一段佳話。

鄧經銘沒有做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在平凡工作中的默默堅守更讓人動容。只要村民一個電話,不管什么時間,位置有多偏遠,他都會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就是為了不耽誤村民的病情。

“我們鄉村醫生的工作很平凡,但保障村民健康,容不得半點馬虎。”鄧經銘經常說,村醫的工作平凡得像一滴水,但鄉村需要他們,村民需要他們。他的人生價值和追求,在守護基層百姓的健康中變得更加豐滿。

2018年,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興國籍老紅軍王承登捐資2萬元,政府投資30萬元在嶂下村村委會旁新建了一所公辦衛生室。衛生室寬敞明亮,設備齊全,這讓嶂下村醫療條件大大改善,村民們開始享受到更加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一份初心,一生堅守。如今,鄧經銘依然奔波在服務病患的第一線,他最后說的話始終縈繞在筆者耳邊:“不管自己年歲多大,只要跑得動,鄉親們需要我看病,我一定隨叫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