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網婺源訊 (記者陳斌華 通訊員呂富來)日前,江西省氣象局發布的《江西省生態質量氣象評價公報》(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顯示,婺源以61.8%的生態質量指數位居全省榜首。
該公報根據衛星遙感對全省生態狀況的動態監測,結合地方氣象局對氣候條件、植被綠化、土地退化和大氣濕潤狀況等綜合分析,以“生態質量綜合評價指數”和“生態環境優劣度分級表”作為全省各縣生態質量綜合排名依據。前者反映被評價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包括“植被指數、植被覆蓋指數、濕潤指數、水體密度指數、土地退化指數、災害指數”六大指標,數值范圍為0—100%;后者將生態質量劃分為“優、良好、一般、較差、差”五個等級。
據了解,多年來,婺源實施“資源管護、節能替代、造林綠化”三大工程,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2.64%,空氣、地表水達國家一級標準,負氧離子濃度高達每立方厘米7萬至13萬個,有草、木本物種5000余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植物80余種。境內有世界瀕臨絕跡的鳥種藍冠噪鹛,有世界最大的鴛鴦越冬棲息地鴛鴦湖。
為進一步提升生態質量,婺源還在全縣范圍內實行“禁伐天然闊葉林”,對人工更新困難的山場實行全面封山育林,將公益林擴大到155萬畝;開創自然保護小區模式,設立各類自然保護小區191個,并創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國家級森林鳥類自然保護區1個,保護面積達65.4萬畝。
同時,開展農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工程,實行農村垃圾規范化、標準化收集處理;加強農村餐飲賓招服務業污水處理,所有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實現糞便、污水無害化處理;加強農村工業企業污染整頓,對整改不到位、不達標的企業予以關閉;所有山塘水庫全面禁止化肥養魚,所有沿河沿溪建設項目要求做到“環保三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