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出土奏牘有了最新釋讀
來源:中國江西網-信息日報 作者:王祺 時間:2017-05-02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多枚奏牘,均為海昏侯國向朝廷上奏的官文書,即公文。現已公布三塊,均為墨寫隸書,文字端正工整。近日,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史學專家張予正經過分析和釋讀,認為海昏侯墓出土奏牘或為我國現存最早漢代高級公文正本,對古代公文研究具有重大價值。

圖片出自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寫的《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
據介紹,目前公布的三塊奏牘中有兩塊較為完整,雖有文字殘損,但整體形制保存較好,還有一塊殘損較重,但保留了準確的時間信息,明確記錄了日期“元康四年六月辛未”。
三塊奏牘中,每塊都有比較清晰的文字,其中有“妾”、“昧死再拜上書太后陛下”、“南海海昏侯臣賀昧死再拜皇帝陛下”等文字,被部分考古專家認為這些是墓主人上奏皇帝、皇太后的奏章副本。張予正認為,副本制度在漢宣帝時既已廢止,因此海昏侯墓中出土寫有“元康四年”、“元康四年六月辛未”的奏牘,或為官文書的正本,而非“副本”。
那么,海昏侯家族向朝廷上奏的官文書正本為何會出現在海昏侯墓中?張予正認為,海昏侯墓中的奏牘,應是朝廷官員放置的。《漢書·景帝紀》載“列侯薨,遣太中大夫吊祠,視喪事,因立嗣”,海昏侯劉賀薨逝后,朝廷也當派太中大夫等官員參與葬禮。這幾塊奏牘,就應該是太中大夫等官員將海昏侯家族歷年上書的正本帶到海昏侯國,陪葬到劉賀墓中。這也就能解釋,為何進奏者為海昏侯夫人“妾待”的奏牘不在“妾待”本人的墓中,而出現在了海昏侯劉賀的墓中。
張予正還推斷,海昏侯墓出土奏牘或是迄今所見等級最高的漢代公文正本,為廢帝海昏侯劉賀家族進奏給漢宣帝與上官太后的上行官文書正本。
過去我國考古發現的漢代官文書多以簡的形制為主,而海昏侯墓出土奏牘以單塊木牘獨立成冊、多行書寫,這一形制較為少見,豐富了我們對漢代公文書寫載體的認識。海昏侯家族的奏牘正本陪葬于海昏侯劉賀墓中,也體現了一種較為獨特的漢代公文銷毀制度。(記者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