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劃謀取大布局。為把廬山打造成“全省龍頭、全國示范、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旅游名城和國際旅游度假勝地,去年9月,該市設立巨額獎勵基金,面向全球開展《大廬山旅游發展規劃》招標,主要就大廬山旅游現狀發展條件分析和綜合評價、大廬山旅游發展戰略、大廬山旅游總體建設和分區、大廬山旅游配套設施體系、大廬山旅游市場營銷、廬山市旅游城市發展等6個方面進行統籌規劃,以進一步提升品質、優化布局,形成核心競爭力。同時,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大廬山、環廬山、泛廬山”旅游創意項目征集活動,收集各類旅游創意項目案例300余件。
大手筆換得環境美。自去年年底以來,該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向傳統工業支柱產業“開刀”,對沿環山532家花崗石加工企業實行關停和拆除,完成了近10萬件石雕工藝品和20萬立方米荒料搬遷。同時,投資近2億元啟動沿環山公路和105國道整體提升工程,目前5個重要節點綠化完成90%以上,拆除各類廣告牌、標志牌、企業門牌樓2000余處,按照全域一體化更新、新建旅游大型廣告牌、公路指示牌300余處,一條干干凈凈、漂漂亮亮、清清爽爽的10公里旅游公路已然呈現在游客面前。
大理念育出全業態。該市旅游資源豐富,為充分發揮旅游業的融合能力和輻射帶動力,按照“旅游+”理念,該市加大旅游與農業、工業、服務業及文化、城建等行業部門的融合力度,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實現產業鏈條全域化。“旅游+城建”,扎實推進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鮮明的牯嶺藝術小鎮、海會云霧小鎮建設和南康古城改造;“旅游+工業”,按廠房景區化要求,新建鄱湖高新科技區一期5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到今年底建成100萬平方米規模,與10萬畝沙漠風光融于一體;“旅游+農業”,鄉村旅游、農家樂順勢而為,特色生態園、特色種植基地如雨后春筍生機勃發。僅去年,該市新增市級龍頭企業2家、專業合作社47家、家庭農場6家。(記者練煉 通訊員龔凡杰、韓俊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