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雙減”政策,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重視他們的個性發展,讓五項管理落地生根,今年來,瑞昌市第四中學結合校情、學情,全面實施“1(作業輔導)+N(興趣課程)”的特色課后服務模式,受到學生歡迎和家長好評。
學校的課后服務課程分基礎類與興趣類兩種。基礎類課程以課業輔導為主,為多數學生在校就能完成大部分作業提供時間保證,兼顧學生的全科發展。學生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可以第一時間得到老師的幫助和指導。老師們也在輔導學生作業的同時,清晰了解到學生們的知識掌握情況,以便有計劃地查缺補漏、進行針對性輔導。
興趣類課程,通常選擇在課后延時服務的第二階段和周六托管的興趣班開展。根據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學校開展了球類(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徑類、悅讀、美術類(繪畫、剪紙等)、棋類(圍棋、象棋)、音樂類(器樂演奏、合唱)、手工制作類等多個興趣小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分發揮特色課后服務的良好導向作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素養,助力他們健康、科學、和諧、全面成長。
健體為要,助力健康成長。學校以“豐富生活,展示個性,培養興趣”為宗旨,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籃球、足球、田徑等體育類課后服務活動,讓學生在練就強健體魄、錘煉意志的同時,學會健康快樂生活。
棋如人生,助力科學發展。象棋、圍棋類課程,具有開發智力和調節身心的功能,能夠改善學生思維習慣,培養他們嚴謹科學的思維能力。
悅讀悅享,助力和諧成長。學校開設了悅讀興趣小組,讓學生廣泛涉獵古今中外文學、歷史、地理、科普、時政等知識的同時,增廣見聞,提高寫作能力和涵養高雅情趣。
美育化人,助力全面發展。美術課上講解的知識涉人文、歷史、自然科學、生活常識甚至哲學倫理等多個方面,學生每次創作一幅作品關聯具體事物的顏色、形狀、結構和特征等,這個過程充滿挑戰,具有極強的趣味性。而音樂的律動與節奏等可以激發孩子的情感,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好地理解世界,培養對美的敏感和欣賞能力,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美育用美來溫潤孩子的眼睛和心靈,是對孩子生命直覺的引導,讓他們產生美美與共的情感共鳴。
近年來,瑞昌市第四中學因校實際,堅持辦“有溫度的”“人民滿意的”教育,頗受各界好評。下一步,學校將進一步優化課后服務支持體系,全面落實“雙減”工作部署,著力增強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更好滿足學生個性化教育需求,為助力學生健康、科學、和諧、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陶筑清 未 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