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區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上,有這樣一位備受眾人尊敬和贊譽的人物。他的名字,在柴桑區的工業、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他就是葉明橋?,F任柴桑區老科協常務副會長、柴桑區老干部服務中心黨支部副書記、離退休干部黨委宣傳委員。
退休不褪色:從工信局到老科協的華麗轉身
葉明橋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奉獻給了柴桑區工信局。在工信局工作的那些年,他猶如一顆螺絲釘,緊緊地釘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柴桑區的工業和信息化發展默默耕耘。從早期參與推動區內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到積極引入新興信息技術助力企業轉型升級,他都親力親為。他見證了柴桑區工業從基礎薄弱到逐步壯大的全過程,也經歷了信息化從無到有、從初步應用到深度融合的發展階段。
在那個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葉明橋常常深入工廠車間,與工人和技術人員交流,了解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為企業出謀劃策。他積極組織各類工業技術培訓和交流活動,邀請專家為區內企業傳授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在他的努力下,許多企業實現了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產品質量也有了質的飛躍。
退休,對于很多人來說,意味著告別忙碌的工作,享受悠閑的生活。但對于葉明橋來說,退休只是人生另一段旅程的開始。他覺得自己雖然離開了工信局的工作崗位,但多年積累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不能就此擱置。他渴望繼續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而老科協就像一盞明燈,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老科協,這個匯聚了眾多離退休科技工作者的組織,為葉明橋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在這里,他可以繼續發揮自己在工業和科技領域的專長,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為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于是,葉明橋毅然決然地加入了老科協,并擔任了常務副會長這一重要職務。
關注黨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
葉明橋深知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斗史,是一部蘊含著無數革命精神和寶貴歷史經驗的教科書。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革命先輩,都承載著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精神內涵。
在柴桑區老科協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座談會上,葉明橋總是積極參與,并且每次發言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他從柴桑區的黨史發展歷程入手,講述了許多發生在本地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跡。
比如,他會講到在革命戰爭年代,柴桑區的一群熱血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組建了一支抗日游擊隊。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與日軍展開了頑強的斗爭。在一次激烈的戰斗中,游擊隊被日軍包圍在一座山上,但戰士們沒有絲毫退縮,他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斗,最終成功突圍,還殲滅了大量敵人。這些英雄們的事跡,在柴桑區的土地上代代相傳,成為了柴桑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葉明橋還強調,黨史學習教育對于老科協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學習黨史,老科協的會員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黨的初心和使命,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他鼓勵會員們要把黨史中的革命精神融入到為社會服務的工作中去,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為柴桑區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黨史知識和革命精神,葉明橋還積極參與各類黨史宣傳活動。他走進學校,為孩子們講述革命故事,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他走進社區,與居民們分享黨史學習心得,讓大家感受到黨的偉大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他走進企業,為企業員工開展黨史講座,激勵員工們在工作中發揚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為企業發展貢獻力量。
黃遠生,這位 1885 年出生的近代杰出記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筆觸,在當時的新聞界獨樹一幟。他的 “遠生通訊”,猶如一把利劍,刺破了黑暗的社會現實,成為了當年中國新聞界的一大品牌。他的新聞著作《遠生遺著》多次再版,在新聞學、史學、文學等多個領域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黃遠生文化作為柴桑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魅力。葉明橋深知,傳承和發展黃遠生文化,對于柴桑區的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黃遠生文化可以成為柴桑區的一張亮麗文化名片。通過這張名片,能夠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柴桑區,了解柴桑區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這不僅可以提升柴桑區的文化軟實力和知名度,還能為文化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葉明橋在黃遠生研究會中,承擔著重要的組織和協調工作。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園丁,精心呵護著黃遠生文化的研究和傳承工作。為了收集和整理有關黃遠生的資料和史跡,他不辭辛勞,四處奔波。他走訪了黃遠生的故居,那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他還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檔案資料,從泛黃的書頁中尋找著黃遠生的足跡。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黃遠生的事跡和思想,葉明橋積極舉辦各種交流活動。他邀請專家學者到學校、社區、企業舉辦講座,深入淺出地介紹黃遠生的生平和成就。他還組織了黃遠生主題的展覽,通過圖片、文字、實物等多種形式,生動地展現了黃遠生的新聞生涯和他對中國新聞事業的貢獻。
心系家鄉文化傳承:守護家鄉文脈,共筑文化家園
為了讓這張文化名片更加耀眼,葉明橋積極推動黃遠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作。在組織會員開展對黃遠生的學術研究方面,葉明橋更是不遺余力。他鼓勵會員們深入挖掘黃遠生的歷史資料和文化價值。他組織了一系列的課題研究,從不同角度探討黃遠生的新聞思想、文學成就以及他對社會變革的影響。
他定期組織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和黃遠生研究愛好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黃遠生的思想、作品和歷史貢獻。每次研討會,他都精心策劃,提前確定主題,讓大家有充分的準備和交流的空間。
葉明橋更是想盡了辦法。他組織舉辦了各種形式的黃遠生文化活動,如黃遠生主題的文藝演出、詩歌朗誦會等。在文藝演出中,演員們通過精彩的表演,將黃遠生的故事搬上舞臺,讓觀眾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黃遠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內涵。在詩歌朗誦會上,一首首贊美黃遠生的詩歌,在朗誦者的深情演繹下,打動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
同時,葉明橋還積極推動黃遠生故居的修復和紀念館的籌建工作。他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爭取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他組織專家對故居進行實地考察和評估,制定了詳細的修復方案。他希望通過修復故居和籌建紀念館,為人們提供一個了解黃遠生文化的重要場所,讓人們能夠親身感受黃遠生文化的魅力。
此外,葉明橋還積極探索黃遠生文化與現代文化產業的結合點。他提出了開展與黃遠生文化相關的文化創意活動,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設想。他認為,可以設計制作黃遠生主題的紀念品、文化衫、明信片等,讓黃遠生文化以更加生動、有趣的形式走進人們的生活。
重視離退休干部作用:凝聚 “銀發力量”,助推經濟發展
在葉明橋看來,離退休干部是一個巨大的人才寶庫,他們擁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專業知識和廣泛的社會資源。雖然離開了工作崗位,但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和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的熱情絲毫未減。
葉明橋深知離退休干部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經常看到身邊的離退休干部們,憑借著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為企業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有的離退休干部在技術領域有著深厚的造詣,他們深入企業生產一線,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幫助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有的離退休干部在管理方面經驗豐富,他們為企業提供管理咨詢服務,幫助企業完善管理制度,優化管理流程,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離退休干部們的人脈優勢也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對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人脈資源,為柴桑區的企業牽線搭橋,引進了許多優質的項目和資金。他們還積極參與政府組織的招商活動,向外地客商介紹柴桑區的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為柴桑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為了充分發揮離退休干部的作用,葉明橋積極推動為離退休干部搭建更多的平臺和載體。他牽頭成立了老科協專家服務團和科技顧問團,組織離退休干部深入企業和農村,為企業和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在專家服務團的幫助下,許多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實現了轉型升級;許多農民掌握了先進的種植和養殖技術,提高了收入。
同時,葉明橋還注重加強對離退休干部的組織和引導。他根據離退休干部的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合理安排工作任務,讓他們能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最大的作用。對于在技術領域有專長的離退休干部,他組織他們參與科技項目的研發和推廣;對于在文化領域有造詣的離退休干部,他組織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策劃和組織。
葉明橋還呼吁政府和社會各界要給予離退休干部更多的支持和關注。他建議政府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為離退休干部開展工作提供便利條件。他希望社會各界能夠尊重離退休干部的勞動成果,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葉明橋計劃組織老科協的會員們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科技咨詢、科普宣傳和技術培訓活動。他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將最新的科技知識和技術成果傳遞給企業和群眾,幫助他們提高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
葉明橋積極推動老科協加強與其他社會組織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他希望通過整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動柴桑區的科技創新和文化發展。他已經與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聯系,計劃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為柴桑區的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動力。
葉明橋深知提高老科協工作水平和服務能力的重要性。他定期組織老科協的工作人員開展培訓和學習活動,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意識。他還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規范老科協的各項工作流程,確保老科協的工作能夠高效、有序地開展。
葉明橋,這位心系桑梓的離退休干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不忘初心、發揮余熱的高尚品質。他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柴桑區文化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道路;他又像一顆種子,在柴桑區的土地上播撒下了希望的火種,讓我們看到了柴桑區更加美好的未來。桂孝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