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畫的作者是一對同門師姐妹——南昌豫章繡第八代傳人余正連和周南英。在3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她們大多數時間待在繡坊穿針引線,讓“豫章繡”綻放出別樣的風采。

師從豫章繡第七代傳人
豫章繡又名贛繡,其歷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緣起南昌市區裘家廠附近的豫章后街。
第一代贛繡創始人裘皇姑本名熊月英,她是紀曉嵐的師傅裘曰修的妻子,也是乾隆皇帝的“干妹妹”。熊月英自小才華橫溢,擅長刺繡,她的繡品用色素雅,針法精湛整齊,獨顯簡單大氣。裘氏故居所在的豫章后街,成為當時有錢人家送女兒學習“女紅”的有名之地。
余正連出生在南昌新祺周,母親張冬香是豫章繡的第七代傳人,在新祺周遠近聞名,很多人慕名而來拜師學藝。1999年,癡迷于刺繡的周南英經熟人引薦拜張冬香為干媽,和余正連一起學習豫章繡技藝。
姐妹倆描述,在那時,豫章繡主要還是“女紅”。“當時主要是繡女孩子的嫁妝,多用棉線棉布,風格、繡材、繡工均獨樹一幟,還原出一種民間原汁原味的特色”。這時的豫章繡,與其他名繡的綾羅綢緞華美之風已經大相徑庭。
將“針線活”與書畫藝術融合
早在1990年,余正連曾在家中看到一幅名畫,“當時就給了我一種靈感:能不能用布繡一些書畫”。余正連也沒有想到,這次的“靈光一現”,會將贛繡推向一個新高度。
近二十年來,余正連和周南英堅持刺繡,不斷探索和創新。她們還結伴去看全國各地的名繡,取長補短,開闊眼界。她們去了蘇州、長沙、四川等地,參觀了擅描花鳥的蘇繡、以人物肖像為特色的湘繡、充滿民族風格的羌繡等。
之后,余正連和周南英在八大山人紀念館參觀,深受啟發,決定運用江西民間的刺繡針法,繡出獨具贛繡特色的作品,于是選擇了朱耷的墨畫作品,利用墨色絲線的深淺粗細過渡,繡出八大山人墨畫焦、濃、重、淡、清的韻味。為了讓繡品易于保存,她們后來又改用絹和蠶絲線,讓繡品的色彩更加豐富了。
一片葉子要繡上10萬多針
刺繡不同于繪畫,它需要用線來過渡顏色的深淺,比如一片羽毛,要繡出毛茸茸的感覺,就要將鳥類羽毛的生長規律融入針法中,表現出層次感。余正連想表現出鳥的羽毛蓬松層次、飄逸的感覺,于是運用了豫章繡的飄針、斜邊針等特殊針法,利用絲線的深淺粗細,繡出栩栩如生的鳥兒。
繡花和樹葉的光線變化,同樣需要用不同深淺、粗細的絲線來表現,余正連根據平時看到的樹葉,中間部分比較深,旁邊部分比較薄,于是運用豫章繡的特殊針法,利用絲線的深淺過渡,繡出葉子的生長規律。乍一看一筆翠色,她要完成幾十個顏色的過渡。就為這一筆,她要花上6~7天,每天繡7個小時,粗略一算,她至少繡了10萬多針。 水墨的配色也是一大難點。“看上去可能就幾個顏色,但其實每一個素材都要十多個顏色”,余正連說。
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名畫不斷地繡制出來。
代表贛繡特色 列入南昌市級非遺
漫長付出后,終于迎來收獲。
2010年,余正連繡制的《鄱陽湖原住民》作品,在江西工藝美術大賽中榮獲銀獎。與此同時,2010年12月,周南英的一幅作品《人馬圖》獲江西工藝美術大賽銅獎。自此,姐妹倆的探索進入新篇章,作品陸續在省內、國內獲獎,獨樹一幟的針法開始受到業內矚目。
2011年,余正連繡制的《水仙圖》獲得省級大賽金獎,被中國工藝美術館以“贛繡”之名被收藏。這也是“贛繡”第一次出現在國家級收藏證書中,意味著贛繡首次被國家認可。
2013年,豫章繡被列為第三批南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4年,余正連、周南英被授予南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豫章繡的第八代代表性傳承人。
“我們現在正在培養第九代傳人。”上月,余正連在繡坊中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說話間,她拿開繡布上覆蓋的絲巾,一幅繡了一半的水墨花鳥圖呈現。周南英用指尖捏起繡針,帶著一絲隱約可見的墨線,如同精靈,游刃有余地在繡布上躍動。而她們的傳奇,也在繼續……(記者沈冠楠/文 王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