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信息報訊(本報記者 朱淳兵 文/攝)只因為在全國助殘日組織全校師生統一捐款后,江西一小學老師通過電話和在“家校合作交流微信群”發圖片與部分家長溝通時沒有很好銜接,不料被個別在不知情的家長“斷章取義”地誤解為“罰站照逼捐”,結果造成了一場不必要的誤會。
5月21,是全國助殘日,江西省瑞昌市第二小學組織全校師生開展統一捐款活動。活動中,該校一年級2班的班主任陳老師通過該班“家校合作交流微信群”內發布消息:今天是助殘日,全校統一捐款,開家長會已通知,但是還是有一半人沒帶,請家長看到以后趕緊送(捐款)過來。
消息通過“家校合作交流微信群”內發布后,有的家長通過電話與陳老師交流,詢問自己的孩子有沒有交捐款,有的家長直接在微信群里詢問陳老師。為了方便應答,陳老師就吩咐沒有捐款的孩子站起來,并隨手用手機拍了幾張照片發到群里,讓家長們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沒有捐款。
照片和回應文字發到微信群后,有家長表示“馬上送過去”;也有家長詢問,“發紅包可以嗎”?陳老師回復稱,“不好發紅包,中午吃飯的時候帶過來。”
事后,個別沒有參加家長會的家長懷疑此舉是為了“逼捐”,并將照片和回應文字轉發到朋友圈,立即遭到了眾多微友和當地部分新聞媒體的圍觀和評論,使得此事不斷發酵。
此事經過有關媒體發布后,立即引起了瑞昌市教體局領導的高度重視,并責成瑞昌市第二小學進行調查,要求對“涉事”老師作出嚴肅處理,并向家長們做好解釋工作。
5月26日下午,記者來到瑞昌市第二小學作進一步調查。“我沒有強制捐款,都是自愿的。我當時處理的不恰當,因為比較著急,措辭不嚴謹,漏掉了說‘要捐款的家長’趕緊送過來,就直接叫家長趕緊送過來。讓沒捐款的站起來拍照,是為了讓家長們直接看一下都有誰,省得一個一個回復。”“涉事”的陳老師非常委屈地向記者解釋。
記者通過陳老師提供的聊天記錄顯示,她也曾在家長微信群里提醒過家長“自愿捐款”。
記者注意到,此事發生后,有家長對這種捐款組織形式提出質疑:“這是強制要求全班必須捐款嗎?”
但也有學生家長持不同看法,當天一位學生家長就對記者表示:“我的孩子捐了5元錢,所以在陳老師拍攝的照片里面,我孩子是坐著的。假如我的孩子是站著的,我也不覺得有問題,以前我孩子因為家長沒在作業上簽字,也罰站過一次,我覺得這是老師負責任的行為。實際上,這次老師并沒有強制捐款。”
“我們調查了,沒有對沒捐款的學生進行罰站的事情,但陳老師分別通過電話和微信照片回應,被個別家長‘斷章取義’,引起了誤會。學校將對陳老師進行通報批評。”瑞昌市第二小學副校長李勇對記者說。
“‘涉事’的陳老師,是一名參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年輕大學生,平時表現很好,工作也非常認真負責;這次針對學生捐款一事,主要是人太年輕,說話不太嚴謹,加上有的家長是電話詢問,有的家長是微信詢問,在通過微信表達文字時就不是很嚴謹,導致產生了這么一個誤會。不管怎么說,我們還是對該教師進行了批評教育,希望引以為戒。”該校校長李洪瑞告訴記者。
“通過這件事,我們也要舉一反三,要求所有學校教師在與學生家長電話或微信溝通時,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耐心、細致,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瑞昌市教體局副局長徐建中向記者表示。
圖為“涉事”教師的聊天記錄。記者 朱淳兵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