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品相好 出油率又高 附加值更高
市場信息報訊(本報記者 朱淳兵 文/攝)5月31日,記者來到連續多年被農業部評為“萬畝油菜高產示范區”的江西省瑞昌市武蛟鄉上湖村,剛到村口,一股新鮮的菜油香味撲面而來。陪同采訪的武蛟鄉黨委副書記陳羲告訴記者,這是瑞昌市上湖油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的低溫冷榨技術正在榨油,新鮮的榨油香味香飄周圍幾千米。據了解,低溫冷榨技術榨油,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油榨作坊模式,生產的菜油市場品相好,出油率又高,而且大大提高了附加值。
現代化的低溫冷榨技術
走進位于上湖村的瑞昌市上湖油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條現代化的低溫冷榨生產線格外引人注目。多名工人正在車間內忙碌著,每個人管著自己所分管的工序,個個忙而有序。根據工藝流程:油菜籽清理——計量——烘干——冷榨——過濾——計量——冷榨油。主要設備包括清理篩、烘干機、冷榨機、過濾機等,整個生產線一條龍作業,全部由電腦控制。
10多道工序全自動
該專業合作社年輕的理事長王招告訴記者,合作社于2014年1月24日注冊成立,共有20名種植大戶聯合組建。成立三年來,在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合作社迅速發展,現有社員60名,注冊資金25.2萬元,總資產280萬元,示范基地1800余畝,擁有低溫冷榨加工設備一套,加工廠房2000平方米,注冊商標為“嘗福香”。合作社通過大力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規范化管理,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業務范圍從油菜傳統種植、低溫加工、統一包裝、商品化銷售一條龍產業鏈。
菜籽風吹烘焙榨油一條龍
正在負責第一道工序進行油菜籽清理的灌湖村五組種油菜大戶蔡茂平,看到記者來采訪,就上前來笑著告訴記者:“我活到70多歲,種了近50年的油菜,過去都是通過老榨油作坊榨油,榨200多斤油菜籽,至少要5個勞動力從早忙到黑,不僅出油率低,而且市場品相差,呈現黑色,有著濃重的菜青味,用來烹飪,菜色不清亮,口感差。沒想到通過現代化的低溫冷榨技術榨的油,不僅效率高,每天可榨5噸菜籽,市場品相好,出油率高,而且香味更濃,營養更豐富。”
另一位種油菜大戶告訴記者,傳統的榨油作坊與現代化的低溫冷榨技術,原理是一樣的,從菜籽到出油,大致要經過炒籽、破籽、碾籽、蒸枯、裹餅、上筒、撞榨七道工序,但是效率太低,一旦在某個環節掌握不是很準確,就會嚴重地影響出油率。“現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所有的一切都是電腦在控制。”該種植大戶樂哈哈地告訴記者。
電腦可控制
據了解,低溫冷榨技術榨油,實際上是采用物理壓榨原理,在不高于65℃的條件下獲得純天然原生態的優質油脂。解決了熱榨工藝導致的油脂品質差和餅粕蛋白有效氨基酸破壞嚴重、能耗和加工成本高等問題。全新的加工技術簡潔高效,去雜后的油菜籽,圓潤黑亮,進入脫皮與分離設備變成金黃的珠粒,再經過冷榨和精煉設備,香味濃郁、色澤金黃的菜籽油滾滾而出。
據介紹,根據農業部檢測中心對低溫冷榨技術所榨的油檢測結果顯示:品質穩定,保留了天然維生素E、甾醇、植物多酚、類胡蘿卜素等微量營養成分以及油脂天然結構,營養成分是普通色拉油的2倍到4倍。整條生產線兼顧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高新技術支撐下,示范企業與傳統油脂加工企業相比,加工成本降低50%以上,開發出的純天然原生態菜籽油和脫皮菜籽餅粕等產品可以提高附加值30%以上,整體看來加工利潤能夠提高3倍。同時,與傳統工藝相比,新工藝減少能源消耗65%,實現了完全零排放。
現代化的低溫冷榨技術
陳羲告訴記者,武蛟鄉萬畝油菜基地始建于2008年,自2010年開始,連續多年被農業部評為“萬畝油菜高產示范區”。品種以潯油8號、9號為主,平均畝產290斤,核心區畝產達350斤,年產值600余萬元。2016年全鄉油菜種植面積為10380畝,旱地覆蓋率達90%以上,核心區2000余畝,覆蓋率達95%以上。近年來,該鄉因地制宜開展精準扶貧,大力發展油菜產業,積極引導農民利用冬閑農田集中連片種植油菜,讓“閑田”變成“休閑”勝地,打造出特色觀光農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現代化的低溫冷榨技術
“武蛟鄉油菜不僅是農業主導產業,也是武蛟鄉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張金牌名片,每年前來觀賞油菜花的游客就多達2萬余人次,有效地帶動餐飲、垂釣、休閑服務等產業的發展,觀光旅游業已成為武蛟鄉的主要產業之一,全鄉‘農家樂’服務點達20多家。油菜種植每年產生附加效益達1000萬元以上。”上湖村黨支部書記何清秀高興地對記者說。
“我們合作社的成立,為武蛟鄉油菜產業化發展和促進當地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2016年合作社實現銷售收入300萬元,合作社成員年平均純收入達4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王招笑著向記者介紹。
全自動烘烤
王招告訴記者,傳統的壓榨茶籽油一般采用火炒后壓榨的工藝,生產環境差、勞動強度高、壓榨油顏色深、品質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茶籽冷榨技術,既能保持油茶籽油獨有的香味和營養價值,又改善了成品油顏色,提高了油品質量。
瑞昌市上湖油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后,依托“萬畝油菜高產示范區”這個油菜種植基地,進行油菜籽加工,使油菜種植產業化、規模化,他們通過土地流轉、訂單農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加強產后、產中、產前的結合,實現油菜優質高效產業化,通過建立完善的原料生產控制技術控制原料質量,以優質原料生產高品質產品,通過高品質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帶動產前和農民增收,促進油菜產業的優質高效產業化與可持續發展。
現代化的低溫冷榨技術
“自從合作社引進低溫冷榨技術生產線后,周邊的油菜籽價格也提高了,過去1.80元/斤的菜籽,現在漲到了2.45元/斤;而將油菜籽通過低溫冷榨技術榨成油后,附加值也大幅度提高了,100斤菜籽平均可榨油達31斤,每斤精裝的高檔油在市場上可賣到15元/斤左右,附加值差不多翻了一番,村民們都感到種植油菜非常合算,種植油菜的積極也大提高了!”何清秀特地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黃萼裳裳綠葉稠,千村欣卜榨新油;愛他生計資民用,不是閑花野草流。’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所作的這首詩,就說過油菜既可榨油,還可資民用。過去,當鄉親們把最后一粒油菜籽收進糧倉的時候,所有的油菜籽就有了自己的歸宿,大部分換作了錢補貼家用,剩下的就準備榨油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現在種油菜的觀念變了,油菜花可以觀賞,吸引游人,還可以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油菜籽不再象過去那樣隨便賣給販子,而是通過合作社統一收購,再通過低溫冷榨技術變成高檔油后,大大地增加了老百姓的收益。”蔡茂平對合作社的前景也充滿了信心。
現代化的低溫冷榨技術
圖為低溫冷榨技術生產線。記者 朱淳兵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