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型青銅帷帳鉤

帷帳鉤

舞動長袖

出土文物上記載著紈、絮、絲、絹等八種漢代紡織品
驚艷世界的紡織品
墓中多處裝飾用紡織品
我國是絲綢的故鄉,又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兩千多年前漢代張騫開通西域后,大批精美的絲綢以及各種紡織品,便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世界各地。“處于社會上層的海昏侯劉賀自然會擁有當時最高等級的絲綢以及各種紡織品。”王金中注意到,海昏侯墓出土了據說是劉賀親自撰寫的一篇《筑墓賦》,贊頌由他自己主持修建的這座大墓,其中有“厚費數百萬兮,治冢廣大。長繪錦周塘中兮,懸璧飾廬堂。西南北東端兮……”等語句。
《筑墓賦》中語句說明三點:
其一,劉賀建造這座大墓耗費竟達數百萬錢;
其二,大墓墓塘中,使用“長繪錦周(綢)”進行裝飾;
其三,用懸掛的玉璧即“懸璧”,裝飾在錦綢上,西南北東全覆蓋。
用珍貴的漢代彩錦作裝飾
漢代紡織品在繒(音同增)或帛的總稱下,有紈、綺、縑、綈、紬(綢)、縵、綮、素、練、綾、絹、縞以及錦、繡、紗、羅、緞等數十種,織造技術百花爭艷。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彩錦,就是劉賀在《筑墓賦》中所說的“長繪錦周(綢)”。
用紡織品裝飾的豪華墓塘
彩錦生產工藝要求很高,織造難度很大,其價格貴重如金。懸掛起來,或黏貼在槨板上,至少需要上千平方尺的錦綢。顯而易見,把這種“長繪錦周(綢)”作為墓塘內即主槨室四周的裝飾,再配以懸璧,可謂是不惜工本,華麗壯觀!
墓中哪些地方使用了紡織品
●在主槨室東室東北部,出土了青銅帷帳帳鉤。這個帳鉤兩頭鉤子都很小,無法掛住如今的蚊帳,這說明當時懸掛的帷帳非常輕薄,那時的織造技術已達到相當精細的水平。
●在劉賀內棺的棺蓋上,發現了絲織品的痕跡,經分析可能是罩在棺上的荒帷,就是現在所說的棺罩。
薈萃漢代紡織品精華
“劉賀是從山東的昌邑到江西的海昏,這一北一南兩個地方都是紡織品的重要產地。”王金中據此認為,劉賀對各種高檔的紡織品應當非常熟悉。目前,劉賀墓出土的與紡織品和衣物有關的木櫝共三塊,制成簽牌狀,簽牌上用毛筆寫明漆盒或衣笥內各種紡織品和衣物的名稱、數量等。
海昏侯墓盛放物品的漆盒和衣笥至少有三四十個,僅其中三個就涉及漢代的紡織品丸(紈)、絮、絲、絹、緀、練、絳、布等八種。
劉賀墓中的紡織物有三大類
麻——劉賀墓出土的三件漆器上的銘文都記載著,在髹漆過程中使用了“丑布”,這實際上是麻織物,用于做漆器的夾貯胎。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漆器,如奩、盒、碗、盤、杯,主要是用夾貯胎做成的。
絲——劉賀墓中的紡織物主要是絲織品。在漢代的高檔絲織品中,有一種叫羅(羅)。劉賀的第一任妻子叫羅紨,他們的女兒叫持轡。羅是一種素地提花絲織品,紨是一種粗綢,當時都是高檔的絲織品。轡是用絲線編織起來的韁繩。用羅、紨、轡為女人命名,足見對絲織品的喜愛。
棉——棉花(草棉)無論是粗絨棉還是細絨棉,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不是我國原產,漢代的棉不是指草棉,而是木棉。
劉賀穿戴過哪些服飾?
當昌邑王時大绔無襠
王金中發現,劉賀穿戴過的服飾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劉賀生前穿戴的;二是劉賀入殮時穿戴的;三是劉賀帶入墳墓的,這些都放在漆盒與衣笥中。
史書中記載的劉賀最初形象是身穿斬缞,這是一種喪服,因為劉賀是應詔作為喪主到長安去主持漢昭帝劉弗陵的葬禮。
劉賀回到昌邑當庶民時,山陽太守張敞看到他穿著極普通的短衣和大绔。根據《漢書》記載,劉賀當昌邑王時,“又有血污王坐席”,說明當時的大绔沒有襠。
在海昏侯內棺劉賀的遺體兩側,發現一對精美的玉帶鉤,帶鉤與腰帶是漢代重要的服飾之一。
●史書中記載的劉賀最初形象是身穿斬缞,這是一種喪服,因為劉賀應詔作為喪主到長安去主持漢昭帝劉弗陵的葬禮。
●劉賀回到昌邑當庶民時,山陽太守張敞看到他穿著極普通的短衣和大绔。根據《漢書》記載,劉賀當昌邑王時,“又有血污王坐席”,說明當時的大绔沒有襠。
●在海昏侯內棺劉賀的遺體兩側,發現一對精美的玉帶鉤,帶鉤與腰帶是漢代重要的服飾之一。
因何沒完整保存下來?
受地震和盜墓賊破壞
為什么發掘五年來沒有出土一件精美的絲綢實物?王金中稱,劉賀墓建造的時候,密封狀態是良好的,完全具備了紡織品和服飾防腐的必要條件。
●公元318年,劉賀墓建成不到400年,豫章郡發生過一場大地震,整個海昏縣淹沒在鄱陽湖中,墓室很可能在這次地質變遷中被震塌。
●2011年,劉賀墓遭現代盜墓賊光顧,嚴重破壞了原始密封狀態,空氣不斷地進入墓室,使得紡織品和服飾迅速氧化。(江南都市 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