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信息報訊(本報記者 朱淳兵 文/攝)今年4月28日,“瑞昌詩詞聯學會成立三十周年聯誼會暨2015·羊年谷雨詩會”在江西省瑞昌市藝術中心召開。會上,一集由談雨非創作、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能憲博士撥冗作序的《思齊軒詩選》在眾多名家手中相互傳閱,大家紛紛擊節贊嘆。談雨非是瑞昌詩詞創作的活躍分子,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醉心于與同道們在一起吟詠唱和,激發詩情。《思齊軒詩選》是他多年來詩歌創作的精選,全書分四言、五言、七絕、五律、七律幾個部分,題材廣泛,各體皆備。通過這次采訪,記者才真正了解到生活中的談雨非有一片“詩”心。
談雨非
A、一次偶爾機會讓他步入詩行
1972年,談雨非出生于洪一鄉大畈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也是一個書香門第。祖父談達夫是民國時期的知名文人,除短暫的軍旅生涯外,畢生以教書為業,解放前在瑞昌、武寧、陽新等地開壇授徒。
教學之余,談達夫先生還硯田耕耘不輟,曾自輯詩、詞、文、聯、札記等共有36卷。不料手稿在文革期間被付之一炬,老先生最終是抱憾而終。
后來,談雨非伯父談太平和父親談太恒遍訪贛鄂兩省三縣,欲尋父親當年的遺墨,均失望而歸,一無所得。談雨非告訴記者,父親談太恒自幼飽讀詩書,無奈時運不濟,一直躬耕于農村,閑暇之余,經常與鄉賢吟詠酬唱,不亦樂乎。
大畈村,是一個300多戶人家人口不到2000的行政村,卻是遠近聞名的“博士村”。自恢復高考以來,該村走出了5名博士后、8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在方圓一帶素有“文化盛產、文人盛出、文風盛行”的美譽。談雨非就出生和成長在這樣一個地域和人文環境之中。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談雨非的中學時代,也是最純真的年代,同時也是文學生命力最旺盛的季節,青年的談雨非,是文學的談雨非,意氣風發,那時盡管文字功底并不深,但他喜歡用筆和激情描繪著美好的“詩心”夢。
1991年,談雨非從江西稅校畢業后,分配到國稅局工作,與詩詞創作風馬牛不相及。然而,真正讓他步入詩行,僅是一次偶然。
“2008年底,鄰鄉肇陳鎮的徐維疇先生委托我捎上一本自己創作的《耕夫吟》給我父親。當時,我并沒當作一回事,因為我對今人寫作格律詩詞并不以為然,認為唐宋大家早已把好詩好詞寫盡了,后人無需枉費心機。”談雨非對記者說。
“有一天,我隨手翻開《耕夫吟》,結果竟被書中的清詞麗句所深深吸引。”談雨非說,當他讀到《詠掃帚》時,似有所悟,產生了和詩的沖動。和詩雖然稚嫩,但很快就得到了徐維疇先生的肯定。又有一日,喜歡舞文弄墨的表哥到他家串門,面索對句,他一時技癢,對得倒也妥帖靈動。自此,他詩、聯產生了濃厚興趣。
B、性謙篤學尤其酷愛傳統詩詞
不久,談雨非創作了首《詠蒼松》,請教于當地知名詩人王忠桐先生。王忠桐先生不但對他進行了悉心指點,還給予了褒贊,同時鼓勵他系統學習詩詞格律并進行創作。就這樣,他成了瑞昌詩壇群星中最年輕的一員,在名師的指點下,他的詩藝得到很大提高,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加之勤奮,短短幾年下來,積有格律詩近千首。
談雨非告訴記者,學詩、寫詩雖苦,但也妙不可言。每當他讀到前賢的佳作,如獲至寶,忘情叫好;當自己偶得佳句,則反復吟詠,欣喜若狂;詩友之間箋束往來,提高了詩藝,增進了友情;與父親、舅父之間的唱和贈答,更是在兩代人之間架起了一道溝通和理解的橋梁。談雨非性謙篤學,尤其酷愛傳統詩詞,對古人所寫的名篇,讀到興奮時,竟然能對詩中的內容能過目不忘。
談雨非初中三年,是在洪一中學度過。就在距離中學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條雙港河,跨河的是一座石拱橋,也是談雨非中學時期常捧書閱讀的地方。相傳雙港橋為明隆慶年間當地一和尚斷臂化緣所建,至今仍為交通要道。事隔多年,談雨非仍然難忘雙港橋,他的一首《鄉河》攝人心魄:
一路盡歡歌,夢尋雙港河;
潺潺橋下水,可是舊時波?
廖廖幾句,就讓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農村躍然紙上。
有人說,談雨非出生于詩禮之家,就學于才子之鄉,他的血脈當中固有尚文基因,一經碰觸終于迸發,也就順理成章。
“時人譏我情商少,不解金錢名利場”,格律詩詞創作是件苦差事,既不能因之成名,更無法藉以謀利。也許在他人看來,三更燈火五更雞,一字捻斷數莖須,不知究是為何。談雨非《詩囚》一詩,于個中委曲況味,大約可見一斑:
三更夜月掛樓頭,綴字成文竟未休;
一覺內人嗔責甚,赧然無語為詩囚。
談雨非的思齊軒詩選
C、題材廣泛關注民生信手拈來
談雨非給人的另一個印象就是非常健談,與同學朋友一起聚會時,不忘插科打諢,而且還眉飛色舞,一雙喜歡盯人細看的眼睛,帶著一分狡黠兩分天真七分智慧。
談雨非的《思齊軒詩選》是他多年來詩歌創作的精選,題材廣泛,各體皆備。
“莫無骨氣不還牙,劍氣沖天島即拿。自古軍民當守土,豈容倭寇辱中華!”(《日本國有化釣魚島有感》)作者鏗鏘之聲,天地動容。
“和平非退讓,鐵血捍江山。”(《參觀海后部隊駐地有感》)“凝聚民心須一戰,金甌固否問三軍。”(《黃巖島對峙事件》)可見詩人的一腔熱血。
“書生憂海防,入夢射天狼。熱血騰千尺,縱橫萬里疆。”(《參觀海后部隊駐地有感之二》)報國請纓,豪氣干云。
談雨非的詩特別關注民生,而且對民生有著很深刻的思考,他的《讀潼關懷古》句:“民主分權日,尊嚴保障時。”便是這一思考的結晶。令人欣慰的是,當今執政黨對民生高度重視,正在從體制、制度上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國家為廣大農村老人發放養老補貼,作者喜稱:遙想當年千叟宴,何如今日布甘霖!
詩人對民生的關注,更多的是體現在具體微觀層面。詩人贊袁隆平:“世間大愛惠蒼生,心系人民樸素情。莫說稻粱些小事,饑腸轆轆不和平。”下鄉植樹:“但愿東風吹拂后,枝枝掛果富農家。”純粹一片赤子之情。對于社會底層勞動者,作者更是不吝理解同情,“足底輕輕按,身肢慢慢揉。和顏悅賓客,眼角隱煩憂。”作者從《洗腳女》中表達了憐憫之情,從細微之處出之,倍覺感人。
談雨非構思詩歌的精巧!巧妙地令人感覺耳目一新,感覺到那份新鮮和別致!這些精采紛呈的詩句,或清新婉約,或豪邁沉雄,或超然物外,或掙扎愁城,讀來令人如癡如醉,蕩氣回腸。讀談雨非的詩,能讓人感覺到思想、感情、藝術、靈感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談雨非的詩心、詩味、詩境,也令人擊節。這組來自生活、來自內心隱秘深處的詩行,宛如一股又一股汩汩涌出的溫泉,溫婉地揉動筆者的心靈之弦……詩句因為真而有了力量。
D、筆端景致明麗眼前俏影可人
讀談雨非的《思齊軒詩選》,感覺作者在形象藝術方面用功頗深。例如《聽鳥》:“花開小徑竹林深,身沐芳香隔葉吟。嘎玉敲金人不識,一溪幽韻和清音。”竹林小徑,野花吐芳,微風徐來,溪琴竹韻,鳥吟相雜,其景其境,玲瓏優雅!
如果說以景象寄托情懷過于含蓄的話,那么以物象寓情志則明了許多。例如《詠柏》:“枯皮包鶴骨,心似比干紅。”《詠竹》:“玉骨人夸擎翠蓋,冰魂自守愛紅妝。”《詠荷》:“影入清樽詩骨瘦,聲隨長笛夢魂歡。”《詠傘》:“棄用超然不問因,不仇富貴不嫌貧。屈身事主非柔弱,風雨撐天鐵骨伸。”這些詩句,寫物而不拘于物,略其形而精其神。以物喻人,亦物亦人,酣暢淋漓地表達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景仰和贊美。
用詩語寫人存照,是《思齊軒詩選》的一大亮點。人性何其復雜,能用簡短的文字準確把握人物特征,為其繪形繪聲,傳神傳情,可不是簡單功夫。
談雨非筆下的《小陶》:“陶家一叢菊,素色映東籬。寂寞含香蕊,相思惹我題。”陶家小女,素淡如菊,含香自持,撩人神魂。
《小李》:“風塵仆仆來,歡樂蕩幽懷。笑似春風里,桃花燦爛開。”春風桃李,熱情開朗,巧笑倩兮。
《文婷》:“似玉一娉婷,迎眸透性靈。詩書儲滿腹,笑靨溢溫馨。”外端內秀,冰清玉潔,才堪詠絮,羞花閉月,都寫得特征鮮明,形象鮮活,情趣充溢,俏影可人。
又如《山村春色》:“細雨濛濛煙柳濃,青山翠色有無中。問君何處尋芳好,村畔清溪綠映紅。”山村清晨,雨蒙煙柳,霧漫青山,惝恍迷離。而轉入清溪,卻見桃紅柳綠,好不絢麗!
……
談雨非寫詩似乎都是信手捻來,充滿了對愛情,對友情,對人生,對生命,對大地,對宇宙的深刻思考。在他眼里,一切都可以入詩,皆發自于內心的真誠!也就是這份真誠,才會感動讀詩的人,才可以落入另一個人的心里,引起共鳴。
談雨非年輕倜儻,然不為物欲所惑,業余唯學唯詩,令同齡人刮目。
“如果我們的時代多一些詩、多一些寫詩的人,就會多一份淡定,多一份高尚,少一些浮躁,少一些庸俗,我們的社會將會更加和諧,我們的生活也會因此更加和美。”一位詩人是這樣對談雨非說。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在這個詩詞衰微的時代,談雨非依然擁有一顆詩心,小詩寫得紅花綠葉,芳香四溢,非常難得!真的可謂一片“詩心”在玉壺了!
談雨非
小記:談雨非,字宗澤,號門外客,原名宇飛,又名宇煌,齋號思齊軒,1972年生。談雨非一直在市國家稅務局工作,是中華當代文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瑞昌詩詞聯學會理事,和瀼西詩社秘書長。談雨非自幼愛好文學,偶有作品發表、獲獎。2009年,在第六屆天籟杯中華詩詞大賽中榮獲中華詩詞精英獎卓越詩人獎,被授予中國文學60年杰出詩詞藝術家榮譽稱號;2010年,在第七屆天籟杯中華詩詞大賽評比中榮獲第七屆天籟杯中華詩詞大賽精英獎銀獎,被授予中華詩詞杰出著作家榮譽稱號;2011年,在“慶祝建黨九十周年全國詩書畫獻禮”評選活動中榮獲二等獎。
圖為談雨非本人以及他的《思齊軒詩選》。記者 朱淳兵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