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隔近7個月后的8月1日,撫州南城洪門水庫的水下考古工作再次重啟。南城洪門水庫摩崖造像附近究竟是否建有廟宇、建于哪個朝代,洪門水庫一帶的明代益藩王墓地是否與摩崖造像有所聯系,或可以通過二次水下考古的發(fā)掘揭開謎底。
考古人員正在水下查探
10天水下考古摸清摩崖造像全貌
2016年11月小壩維修,南城縣洪門水庫水位出現近20年來最低值,湖內一處石壁中發(fā)現一尊摩崖造像。據當地居民介紹,水庫區(qū)域過去為硝石鎮(zhèn)舊址,其歷史上是南城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曾是連通贛閩的交通要塞,也是周邊地區(qū)的商貿集散地。
一般來說,摩崖造像應該依附于寺廟,可洪門水庫周邊并沒有發(fā)現寺廟痕跡。為了弄清這處摩崖造像究竟雕刻于何朝何代,今年1月6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業(yè)考古隊對洪門水庫摩崖造像周圍水域古跡進行水下探摸。10天考古勘探作業(yè),旨在探查其水下的文物、古跡等。
考古工作者對洪門水庫摩崖造像所在水域進行儀器探測,獲得摩崖造像所在水域水文、地理等基礎數據信息以及摩崖造像水下部分的探測圖像,根據探測結果安排人下水對摩崖造像水下部分調查,摸清水下遺存的情況,提取水下文化遺存相關信息資料,并進行初步評估,為進一步水下考古調查保護工作提供依據和參考。
二次水下考古將揭開摩崖造像面紗
8月1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再次來到南城縣,再次啟動洪門水庫摩崖造像的水下考古發(fā)掘工作。
“洪門水庫的水下文化遺產資源相當豐富,極具考古價值,我們期待這一次不僅能夠把摩崖造像的來歷給弄清楚,而且還能進一步發(fā)現水庫中有關明藩王的遺跡。”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徐長青說。
據南城縣文廣新局局長黃凌云介紹,圣旨牌坊的出水位置距離佛頭較遠,部分石雕已由縣博物館保存,下面還有“節(jié)孝”碑文。
記者了解到,目前考古專家根據露出水面的佛頭造型,已初步判斷為明代佛像。而由于洪門水庫所在位置是硝石鎮(zhèn)舊址,曾是連通江西、福建的水上交通要地,也是周邊地區(qū)的商貿集散地;而水庫及其周邊曾經發(fā)現有明代寧獻王朱權墓,當年考古工作者曾從中發(fā)現數千件寶物。因此,這一次的水下考古作業(yè),很可能進一步揭開摩崖造像與明藩王墓的關聯,水底的藩王墓葬很可能將有驚人發(fā)現。
洪門水庫曾為明藩王墓區(qū)
據了解,洪門水庫又名醉仙湖,始建于1958年,庫區(qū)坐落于黎川、南城兩縣區(qū)域內,面積40余平方公里,總庫容量約12億立方米。湖區(qū)大小島嶼1086個。修建水庫時,位于庫區(qū)的硝石鎮(zhèn)及63個自然村被水淹沒。
59年前,被譽為“江南地下宮殿”的明寧獻王朱權墓,以及明益莊王朱厚燁墓、明益端王朱祐檳墓就是在修建洪門水庫時相繼被發(fā)掘的,近千件珍貴隨葬器物重見天日。令人遺憾的是,益莊王朱厚燁墓、益宣王朱翊鈏墓、益定王朱由木墓,還有被村民私自發(fā)掘的寧康王朱覲鈞墓及其徐妃墓,都是事后才由文物管理部門做現場調查并征集出土文物。三座寧王家族墓、益宣王墓和益定王墓則都是在盜墓賊光顧后被迫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的。
據江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智范介紹,在對南城岳口益王家族墓園進行搶救性挖掘時,在益宣王朱翊鈏墓地發(fā)現有絲綢類衣物、冠冕,以及22件玉器和604顆玉珠,同時還有108顆琥珀珠及若干金銀錢幣和歷書、銅鏡等隨葬物。而在其同葬的孫氏墓地中,還發(fā)現了139件玉器、100余顆寶石、3000余顆珍珠,以及600余顆小玉珠和一尊羊脂玉雕刻的佛像等等若干寶物,堪稱絕世珍寶。(文/圖 記者李巧 實習生陳學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