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99热这里只有精,在线网站av,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视频,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污网站视频

報社公告: 江西德興招商引資實現首季開門紅【投票】2017.3.15.江西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候選醫院【投票】2017.3.15.江西讀者滿意度調查候選學校2017.3.15.江西讀者滿意度調查候選學校公示2017.3.15.江西讀者滿意度調查候選醫院公示市場信息報社工作證件申領登記表
當前位置首頁教育培訓
在江西上大學每月要花多少生活費?1000元不算少2000不算多
來源:中國江西網 作者:焦俊杰 時間:2017-08-24 

轉眼已到開學季,一大批新鮮“血液”將步入校園。關于學校,人們都有著許多難忘的記憶,或甜蜜,或苦澀,無論何種情感,都是人生軌跡中重要一環。對此,中國江西網特推出重磅策劃——關注開學季。8月24日,推出第一篇,一起來談談“學校生活費那些事”。
    日前,有兩則新聞引發網友熱議。一是媒體調查顯示,近3成在京大學生月生活費超1600元 社交開支僅次于吃穿;另一條是重慶,一大學生認為父母給的1500元生活費太少,為了多要500元生活費,躲網吧抗議逼父母妥協。于是乎,“大學生生活費”的話題,勾起許多人的回憶,被炒得火熱。

對于從此在外獨立生活的兒女,父母給多少生活費才既不苦了孩子,又不讓孩子學壞?在江西讀大學每月要花多少生活費?8月23日,記者采訪各個年代、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了解他們在江西上大學時的生活費使用情況。


70年代:伙食+買書 每月花費15元

1978年,恢復高考第一年,胡煒作為應屆生考上了南昌衛校大專班。

“那時候讀書不要錢,課本費、學費都不要。”胡煒介紹,學校根據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發放助學金,胡煒每個月可以領到15元助學金。

靠著每個月15元的助學金,讓胡煒度過了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那時候,食堂都是固定套餐,學生沒得選,一個月吃飯要花11元。”回憶起快過去40年的大學生活,胡煒對每個細節都記得很清楚。胡煒做了個對比,那時候一斤肉只要7毛錢,一個中等家庭每月每個人的餐飲費用8元左右,所以學生每個月的伙食達到中等以上水平。“那時已經算吃得蠻好了。”胡煒笑著告訴記者。

胡煒說,相比現在,同學們的課外生活不怎么花錢,還更有趣好玩。“改革開放初期,各種思潮涌來,同學們都滿懷激情和理想,大家看書的氛圍很濃。”胡煒以自己為例,除了吃飯的費用,剩下的4元基本上買書用了。“課外時間,同學們要么在各類興趣小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要么在操場上揮灑汗水。”


80年代:娛樂、社交不花錢 同學間差別不大

進入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祖國建設熱火朝天,九江的黃先生1982年考入九江師專,學校每月補助伙食費17.5元。“按照當時的生活水平,這些錢完全夠每個月吃飽。”

“除了學校的伙食補貼,家里每個月還給10元的生活費。”黃先生介紹,娛樂、社交不花錢,5塊錢用來買書,另外5塊錢用來置辦一些生活用品。

“改革開放初期,大家的日子都過的差不多。”黃先生說,身邊有的同學家里不給生活費,靠節省伙食費作為其他費用,每月家里給10元已經算多的了。



90年代:每月200元屬中等水平

“沒有電腦,沒有手機。” 1993年,江西大學、江西工業大學合并組建新的南昌大學,當年考入南昌大學的肖先生這樣描述大學生活。

“食堂吃飯每餐2元左右,平均下來一個月吃飯花費150元左右。”肖先生介紹,加上每個月的外出聚餐等一些簡單的娛樂活動,每個月平均200元左右。“在當時這已是屬于中等水平的花銷了。”

而家住新建的付先生情況比較特殊,1992年入讀江西師范的他已經31歲,當時,國家為提高在職人員的技術水平,一部分在職人員入讀大學。“當時,我算是比較年輕的,還有比我年齡更大的。”

“除了學校每個月補貼的50多元,自己只需要掏30塊錢生活費。”談起那個時候的生活,付先生認為很節省,但并不覺得苦。食堂吃飯每餐控制在1元錢以下,除了吃飯,基本沒什么花銷。由于已經成家的緣故,每到周末,付先生就騎著行車回家去了。“那時候,基本沒有娛樂開銷,平時生活比較簡單。”付先生告訴記者。


21世紀:物質生活發生巨變 選擇多樣花費不一

時針指向21世紀,人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巨變。2005年考入江西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的余堒感受最深,父母每月給他2000元的生活費。“家里生活條件較好,加上父母比較開明,不會對自己的花銷卡的很緊。”

余堒的花銷主要分為三塊,餐飲500元,娛樂1000元,社交500元。余堒說,平時在學校沒什么花銷,在食堂吃飯,每餐5塊錢管飽,所以校內伙食不需要花很多錢。“主要的花銷在娛樂和社交上,周末和同學去外面逛街、吃飯、唱歌比較多,加上平時購置一些衣服、生活用品。”

余堒告訴記者,在同學中,自己的花銷算很高的,每月2000元的生活費在2005年不用愁不夠用。對于前段時間重慶一大學生向父母要2000元生活費,余坤認為,主要看學生家庭承受能力,每個人該量力而行。

和余堒不同,2008年考入宜春學院的吳金波生活費則要少得多,來自鄉下小山村的他家里貧窮,從進入大學開始就做各種兼職,每月1000元左右的生活費也基本來源于此。

性格外向的他擅長于各類交際,所以餐飲+社交占了每月生活費的90%,除了這些,娛樂+網購只占10%。“每月1000元的生活費基本夠用,其他基本不花錢。”吳金波笑著說,他的每月花銷在同學中屬于較低水平。

而2014年考入南昌航空大學的小鄭給記者算了一筆很詳細的賬,“每月用于吃飯600-700元,加上生活用品和零食水果、充水卡150元,這是每月基本的。”此外,小鄭每個月給自己買一件衣服200元,聚餐100元,網購50元,買書100元,每個月按情況分配,差不多1200元。

小鄭笑著說,我的生活費花銷不具有女生代表性,因為基本不買化妝品。在小鄭的消費觀里,怎么消費主要看自己有多少錢,有就多花一些,按照父母按月打錢基本不會剩多少,有時候,也會攢著錢出去旅游。

記者手札:

大學生生活費的變化,折射的是時代的改變。改革開放近40年,物質生活獲得極大豐富,大學消費從單一的食堂消費走向了豐富多彩的娛樂、購物等多樣化消費。

那么大學生每個月花多少錢才合適?筆者以為,個體情況千差萬別,每個學生應視家庭情況而論,就像一位受訪者所說,有錢可以多花點,沒有就少花點。況且,大學的主業是學習知識,生活費上量力而行、理性消費才是正解,能省則省也是美德。

細數大學生活費的使用情況,對于早已走出校門、成家立業的那群人來說,是對青春的一次懷念,而對正在象牙塔品讀詩書、靜享美好時光的那群人而言,則是一面反觀自己的鏡子。筆者以為,大學生活,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每月花了多少錢,而是多年以后,回首風華正茂的四年,你是否無怨無悔,有所為,有所成。(記者焦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