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湘東享有“儺文化之鄉”的美譽,境內儺文化“三寶”——儺廟、儺戲、儺面具齊全。早在2006年,湘東儺面具即獲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保護這些古儺文化遺產,陳洪禮成了一個民間保遺志愿者。12年間,他奔走于橫跨湘贛兩省七個村的荒山野嶺間,尋訪村上的老儺藝人、儺面具,從中整理出一份詳盡的調查資料、收集到各種明清時期的古儺面具,湘東區根據他的資料整理出版了《中國儺》。
2013年7月,陳洪禮榮獲全國第六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貢獻獎”,他至今依然行走在保護古儺文化遺產的路上。

陳洪禮
義務監工120天的72歲老人
8月25日上午,萍鄉市湘東區排上鎮。
沿著逼仄的村路,車子走走停停,蜿蜒盤旋進入了毛園村福崇庵。
福崇庵坐落于毛園村虎形山上,始建于公元1328年(元朝至治年間)。歷經600多年,福崇庵風采依舊、富麗堂皇,典雅莊重的門楣門檻,雕刻精美的古窗,無不散發著古樸的氣息。整座建筑氣勢宏偉,由大殿、觀音堂、戲臺等部分組成,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是至今保存完整的儺文化廟宇之一。
說到福崇庵的保護,就不得不提到陳洪禮。
陳洪禮今年72歲,毛園村人,福崇庵義務管理員。
排上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李春林向新法制報記者介紹說,今年以來,陳老已經在儺廟晝夜監督院內的戲臺及其附屬設施施工整整120天,其目的是迎接一年一度的大型儺文化廟會。
什么是儺文化?何為儺廟?
面對新法制報記者的問題,陳洪禮引領記者來到福崇庵后堂,打開了內室,只見內室供奉著三尊神像,而神像正后方的儺案上,則擺滿了色彩濃烈卻不失古樸、造型夸張卻不失莊重的儺面具。
陳洪禮介紹稱,福崇庵供奉的主神是“唐、葛、周”三位將軍,這與一個驅鬼逐疫的神話故事有關。
據史料記載,“唐葛周”是唐宏、葛雍、周武三個人的合稱,三人是周朝人(周厲王時的三個諫官),系同母異父的兄弟。
傳說,三人得知各自的父親是因邪氣疾病而亡,于是四處求學,獲得了斬邪驅鬼的高超本領。回鄉后,四處掃蕩邪魔,為民除害,深得鄉親們的尊敬。很快,三兄弟除邪消災,保佑大眾的事讓天神知道了,被敕封“護國佑民三元堂唐、葛、周三帝大將軍”,后世為紀念他們建立廟宇,供奉其為儺廟之神。
陳洪禮說,儺文化則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包括儺廟、儺舞、儺面具、儺儀等項目。其表層目的是驅鬼逐疫、除災呈祥,而內涵則是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壽年豐、國富民強和天下太平。
收集的資料凝結成《中國儺》
陳洪禮告訴記者,在兒時的記憶里,每到春節時期或農歷7月20日,儺廟內會舉行驅邪扶正的儺舞表演,那時一顆對儺文化好奇的種子在他心中埋下。
而村里的老者則對記者說,陳洪禮從出生就注定與儺文化會結下不解情緣。老者稱,陳洪禮外號“儺伢崽”,那是因為,其母親在生他時,忍受了七天的痛苦未能順產,后來其父親請來了戴著古儺面具的村民跳儺舞,他很快就出生了,故而得了這個外號。這個外號伴隨陳老至今。
在陳洪禮的印象中,“文革”期間福祟庵受到了較大的破壞,多數儺面具被收繳。為了保存這些老面具,陳洪禮與其他村民冒著危險將面具埋藏在山上的地窖中、山洞中,勉強保存下86具儺面具,僅為原有的五分之一。
村民陳全富(儺面具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稱,儺面具材料多為楊柳木或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在被毀老面具中有不少稀世之物,年代尚無從考證。儺面具的藝術風格,既渾厚、粗獷,又不乏精雕細刻、色彩講究,拙樸的民間造型手法賦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地刻畫出了民間神話中的神靈、鬼怪及傳說中各類人物的喜、怒、哀、樂,表情豐富、性格鮮明,令人嘆為觀止,是中華民間文化藝術的瑰寶。
遺憾的是,1989年,珍藏在福祟庵的老面具被盜,86具儺面具只剩下20余具。
看到曾經雕梁畫棟的古庵破敗不堪,古面具流失殆盡,余下的儺舞老藝人大多都已年旬九十,無法再教弟子……陳洪禮痛在心里。
2005年,時年60歲的陳洪禮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成為一個民間保遺志愿者。
2006年,湘東儺面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讓陳洪禮喜出望外。
為了保護這一“國寶”,讓儺文化重獲藝術生命,多年來,陳洪禮先后橫跨湘贛兩省七個村的荒山野嶺之間,村里的老儺藝人、上了年紀的老人、一切有關儺文化的人和事都是他探訪的對象。
一次,他前往湖南省醴陵市沈譚鎮尋找一位名叫曾龍清的老藝人,雙方聊得廢寢忘食。當天傍晚回家的路上,陳老遭遇暴雨,在泥濘的道路上數次摔跤,手肘腿部多處瘀青,但依舊強忍疼痛摸黑回到了村子。回到家中,他沒有立即治傷,而是第一時間擦拭懷中的調查資料。
清晨頂著驕陽出門、夜行于皓月之下、常年遭遇狂風暴雨,但一切艱難都擋不住他的探尋儺文化之路。
生活清貧,陳洪禮卻傾盡家產潛心儺文化遺產研究工作。身為民間保遺志愿者,在探訪儺文化的時間里,一切費用支出都是自己承擔的,陳老沒有計算過這些花費,只稱“這是我的責任”。湘東區根據他的這些年收集的資料,整理出版了《中國儺》。
古儺文化遺產的守望者
2012年,正當陳老潛心研究儺文化時,福祟庵又面臨倒塌風險。
當年4月的一天,深夜一場暴雨襲擊了毛園村。“福祟庵的水漫到了腰間,房屋頂部出現了多處坍塌。”據陳老回憶,凌晨2點左右,他帶頭叫醒了周邊的村民齊力排水,著力搶修福祟庵。然而,暴雨太大,陳老還差點被洪水沖走。
李春林稱,在陳老的呼吁下,鎮里也組織人員參與了這座百年儺廟的搶修,得以最大限度保存至今。
然而,就在這次水災中,陳老家的豬棚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坍塌,飼養的40多頭豬在雨水中浸泡,相繼因病死亡,陳老的經濟損失高達7萬多元。為此,陳老的愛人戲稱他“吃里扒外,胳膊肘往外拐。”
為了盡快修繕福祟庵,陳老奔走于萍鄉的政府部門之間,申請上級資金支持。但由于他提出的修繕方案費用較高,加之湘東其他地方也相繼受災,短時間內未予批復,只能等以后的機會。
“怎么辦?與其坐等,還不如自籌資金修廟。”在村民大會上,陳老說。
籌錢修廟想法一經提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會后,村民們踴躍捐款,眾多鄉里鄉親強烈推薦陳洪禮為福祟庵管理員。
據陳老介紹,2012年至今,村民先后捐款100余萬元,他還義務投工投勞,經過多年的奮戰,在當地文物部門的指導下,終于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好了這座百年儺廟。
2013年7月,陳洪禮榮獲全國第六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貢獻獎”。
在此次評選中,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這樣描述陳洪禮的事跡:“古儺文化遺產的守望者,不忘初心、執著堅守,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理解。”
盼儺文化世代傳承
獲得該項榮譽后,陳洪禮將保護古儺文化遺產的視野擴展到整個湘東地區。
湘東享有“儺文化之鄉”的美譽,境內儺文化“三寶”——儺廟、儺戲、儺面具齊全。
陳洪禮稱,湘東儺廟分布廣,素有“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神”之說,全區有大小儺廟50余座。
分管文化工作的湘東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和旅游局干部張艷明介紹稱,目前湘東區現存的古儺面具有200余只,現有儺面具骨干雕刻藝人18名,其中省級傳承人有3名,從業人員近200人。
不過,作為儺面具省級傳承人,陳全富稱,儺面具藝人學藝時間長、難度大,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藝人,最少要經過3年的磨煉。因為制作面具不僅需要精妙的雕刻技藝,還要對儺文化有全面了解。每一個儺面具,少則需要3天,多則一個月以上才能完成。也正是這些原因,讓儺面具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并被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所遺忘。
陳全富坦言,自己原本有八個徒弟,但因為生計等各種原因,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兼職其他行業。
在采訪中,陳全富多次向記者表示,希望借助本報,尋找愛好儺面具、有一定美術、文化功底的人,特別是大中專畢業生加入這個行業,以便讓這項瀕臨失傳的獨特儺面具技藝得到傳承。
陳洪禮則希望,湘東儺文化產業的發展蒸蒸日上,通過政府、民間藝人、民間資本的強強聯手,逐漸形成集文化旅游、高端禮品、家庭裝飾、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儺文化產業鏈,讓儺文化世代傳承下去。(◎文/圖 首席記者付強 實習生萬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