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百頭牛在公路上散養睡覺拉屎 兩地村民呼吁建公路圍欄“防牛”保安全
市場信息報訊(本報記者 朱淳兵 攝影報道)“長期讓這么多牛在公路上散養、睡覺和拉屎,原本是一條非常漂亮的鄉級公路,現在卻成了一條‘牛糞路’。我們最擔心的是這條路上的牛群一多,給兩地過往出行的村民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近時間以來,本報記者接到江西省瑞昌市花園鄉以及洪一鄉多位村在地圖中查看民的類似投訴,反映兩鄉之間的一條鄉道上被大批散養的牛群占領,給兩地出行的村民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許多的村民甚至呼吁給公路建圍欄,防止牛群進入公路內撒野。
A、“斷頭路”成為最年級的鄉級公路
位于瑞昌市花園鄉至洪一鄉的這條公路,是一條新修的水泥鄉道,曾經是相隔花園鄉與洪一鄉之間的“斷頭路”。
據了解,洪一鄉長坑村與花園鄉南下村毗鄰,兩村被一座名叫長坑嶺的大山隔開,兩地相隔大約5公里的路程。歷史以來,長坑村與南下村相互通婚,該村村民要到外地闖世界,或兩地村民相互往來,就必須翻越這座長坑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長期以來,兩地之間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兩地的村民往來,也只能靠腳步來丈量行程。隨著新農村建設和村村通工程的實施,兩地都修建了嶄新的水泥公路,唯獨兩地之間的這條公路沒有貫通,成了當地唯一的一條“斷頭路”。
據介紹,長坑村距離瑞昌城區,本來只有40余公里的路程,然而,由于長坑村至花園鄉南下村的公路沒有貫通,村民要去市區,乘車必須要繞過洪一、肇陳、花園等三個鄉鎮的全境,基本上構成了一個圓圈,要多走30余公里冤枉路。這樣一來,村民進城的路程長達70余公里。而從長坑村直接進入花園鄉,卻又只有5公里的路程。
2014年,順應國家落實“村村通”政策的東風,在兩地政府的努力下,這條公路終于順利貫通,不僅拉近了洪一鄉到花園鄉的距離,同時也直接拉近了洪一鄉到瑞昌市區的距離,方便了沿線數萬村民的出行,也成為瑞昌市最年輕的鄉際公路之一。
常年盤踞公路,牛群已不再怕過往車輛了。
B、新建的漂亮公路成了“牛糞路”
洪一鄉至花園鄉公路,尤其是長坑嶺段,由于是從大山中開發出來的一條新路,沿線良好的植被,使該公路到處是漂亮的風景,也成了該市最漂亮的鄉級公路之一。
“特別是近段時間,立肇線(瑞昌市立新橋至肇陳鎮)的擴建,這條公路還承擔起了更大的轉運功能。許多車輛甚至通過這里到肇陳,或者去湖北陽新。”洪一鄉長坑村黨支部書記何深祿對記者說。
然而,良好的植被環境,加上新修建的水泥公路,也激發了位于該公路山腳的花園鄉南下村烏山自然村村民發展養殖業的熱情,其中有近8戶村民就地放養著100多頭牛。每天大量的牛群沿著公路上山放養,晚上又沿著公路歸來,每天在公路上拉起了大量的牛糞,延綿3公里,使得原本漂亮的公路成了一條“牛糞路”。
“這么多牛,每天在公路上撒野、拉屎,不僅破了公路的美觀,也給過往的車輛及行人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真希望有關部門能管一管!”長坑村村民何慶明對記者說。
C、“牛糞路”給兩地村民帶來安全隱患
9月初,記者根據群眾的投訴,驅車來到這條公路。從花園鄉南下村烏山自然村開始上山,記者陸續發現沿路開始出現了零星的牛糞,有的牛糞經過往的車輛碾壓后,將整段路面抹上了一層黃色,經太陽光一曬,結成了一層硬殼,象一塊“牛糞皮”緊緊貼在路面上,顯得非常的臟。
車輛沿著水泥公路往山頂方向行駛,記者發現路面上的牛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臟,盡管車窗緊閉,也能聞得到牛糞的臭味。到位山頂一涼亭處,不僅延路布滿了牛的糞便,涼亭也成了牛欄,牛糞已經厚厚的一層,牛糞的臭味特別濃。
水泥公路變成牛糞路
沿著山頂公路繼續行駛,不時有牛群從山坡吃草下山,來到地處較為陰涼的地方納涼、睡覺。盡管記者不停地按著喇叭,牛群根本不予理會,記者只好將車慢慢地向路中心的牛群駛去,牛才慢騰騰的挪移一下位置。
“這個涼亭建于清朝,原本是方便兩地村民歇腳納涼的地方,自從公路修通后,這個存在了一百多年的涼亭,如今成了牛欄。”隨同記者一道的當地一位村民向記者介紹。
D、兩地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管不了“牛事”
“這么多的牛群堵在路上,真的好心塞。”長坑村村民何仁玉說。
“為了修通這條路,我們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剛貫通時,全村人民放鞭炮慶祝,沒想到路剛修好不久,就有這么多牛跑到路面上拉起了牛屎!”何仁玉說,“真希望有關部門能來管一管!”
事實上,這條新修的公路變成“牛糞路”,也曾引起了洪一鄉黨委書記馮龍興的關注
“我曾經擔任過花園鄉鄉長,好多村干部以及村民我認識,并且與花園鄉政府的領導進行了溝通,希望能解決這條路的牛糞問題。”馮龍興對記者說。
水泥公路變成牛糞路
“為了這條路的牛糞問題,我們鄉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專門召集南下村的黨員干部以及養牛戶商量,要求解決這條牛糞路難題。會上,養牛戶也表示盡量不讓牛上路,開始兩天還好,過后,牛群仍然還是通過這條路上山。”花園鄉黨委書記沈承峰無奈地對記者說。
“這條新修的水泥鄉道,路面上到處是牛糞,不僅影響了路面衛生,也存在安全隱患,我們鄉村干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畢竟人家有養殖的積極性,我們也不能過分打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在思考。”沈承峰說。
“路沒有貫通之前,原先從山腳到山頂有一條便道,新修了水泥公路后,人們都是從公路上行走,原先的便道現在已經被柴草掩蓋了。為了這條路的衛生,我們村里每年都要花幾千元進行清掃,這也是冤枉錢。”南下村黨支部書記陳世杰對記者說,“我們上門上戶做養牛戶的工作,沒辦法做通,因為牛群從山腳到山頂放養,現在是唯一的一條路。”
E、兩地村民呼吁在公路兩旁建圍欄“防牛”
針對這條“牛糞路”,不管是花園鄉村民,還是洪一鄉村民,都希望能把這個問題進行解決。尤其是在養牛與衛生安全的問題上,不少村民通過微信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普遍的意見是要求能在公路兩旁象高速公路一樣設置圍欄,不讓牛群進入公路內。
“由于沿路是山路,山路兩邊的植被很好,草料也非常豐富,也非常適合放牛;你說不讓當地村民放牛,也不現實。如果能在公路兩旁設置圍欄,牛群就無法上路,即使上了公路,也沒有出口上山吃草,這樣,既解決了路的安全問題,也避免了牛群上路撒野。”長坑村民何忠輝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牛群在路邊小憩,并拉屎
“如果能設置公路圍欄,確實是一個好的管理辦法。但是牛群上山,就得開辟一條新路,不允許牛群從水泥公路上通過,問題就徹底解決了。”村民何育鳳也是這樣表示。
“根據目前南下村與長坑村的財力,是無法解決這幾公里的圍欄建設,除非是上級有關部門能夠重視這條路,才有辦法解決。”針對村民提出在公路設置圍欄的問題,南下村黨支部書記陳世杰也談了自己的看法。
“這么多牛在水泥公路上撒野,遲早會出問題的。尤其是冬天快到了,大量的牛糞經過往的車輛碾壓后,路面特別滑,一些騎摩托車出行的村民就得注意了!這條‘牛糞路’必須要解決,不解決,就是一個重大的安全隱患!”村民何仁玉表示。
如何解決這條“牛糞路”的安全問題,記者將繼續關注。
圖為漂亮公路成了“牛糞路”。記者 朱淳兵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