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99热这里只有精,在线网站av,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视频,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污网站视频

報社公告: 江西德興招商引資實現首季開門紅【投票】2017.3.15.江西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候選醫院【投票】2017.3.15.江西讀者滿意度調查候選學校2017.3.15.江西讀者滿意度調查候選學校公示2017.3.15.江西讀者滿意度調查候選醫院公示市場信息報社工作證件申領登記表
當前位置首頁文化娛樂
三十多年前的那些往事
來源:市場信息報 作者:余國保 時間:2017-10-23 

當我看到路工們頂烈日修補路面時,當我看到路工們冒嚴寒揮動掃把清潔保暢時,心中時時涌出莫名的感動。仿佛穿越那6年的養路時空。記憶中的幾個“碎片”回放腦海,那一幕幕情景聯翩再現,有著想寫一寫三十多年前那些往事的沖動。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1979年,剛走出初中的校門的我,還是個十六七歲的懵懂少年,被分配在那山路十八彎的一個鄒橋道班。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那個時代還漸存明顯的計劃經濟的烙印,那時的物資饋乏,各種票證還在延用。那時的道班工作、學習、生活條件和環境是非常艱苦的。

在道班老班長和同事們的傳幫帶之下,我逐漸熟悉了養護工作流程。當時養護的是砂石路。晴天車輛飛奔,灰塵遮天蔽日,真的是睜不開眼睛啦,一身塵土。雨天車輛疾馳帶起濕糊的泥漿,向我們劈頭蓋臉渾身上下飛濺,真是哭笑不得。小小年紀拿著比自己還高的竹掃把一步步前移,將路邊、彎道旁厚厚的砂子吃力得掃推到路上,往往一掃就是一上午,基本都是汗流浹背、滿手水泡。時間長了,待手起老繭也就習慣了。所用的竹椏要和道班同事們一起去撿,要步行十幾公里再翻山越嶺到源口村,到一個叫籮肚底村的大片山林撿綁竹椏,一路挑挑歇歇,擔回道班。那時道班燒飯用柴,基本上是我們利用野外作業空閑的早中晚時段,在大山峽谷、河旁溪邊砍撿木柴。特別是在下陡峭山路時小心謹慎,一手扶緊扛在肩上的捆柴,一手拽緊山林的粗枝細竹,生怕失腳、緩慢下行,跨溝過坎到公路。經常是臉上、手上被荊棘劃出道道傷痕、衣裳時也被掛破,被馬蜂毛蟲叮咬的小事就不足為奇。

那時道班夜晚雖有電燈,但總是停電,也沒有電視消遣,惟有油燈夜讀是打發那段清冷寂寥的時刻,但也是提升自我、增長知識、開闊“視”界的美好時光。我們每天都重復“上演”著鐵鎬、鐵耙、木制水桶、木板車“叮咚”“咔嚓”交響曲。現在這些工具少見也少用,而在那時卻是養路的主要工具。比如板車拉砂或拉土上坡非常吃力,后面還得跟著同事用勁推,下坡時方向若沒掌握好,很容易翻到深溝或沖到田里。填補路面坑槽少不了要澆水拌和。碰到在范車線半山坡路段挖補坑槽作業時,就要下到很遠的山溝底去勺水,挑著滿滿的一擔水,順著崎嶇的羊腸小道晃晃蕩蕩地向上行走,直挑到作業路段方可歇腳。有時稍有不慎,鞋底一滑,隨及人仰桶翻、桶滾水潑、一身透濕。

后來調整到105線養護瀝青路面的后田道班工作,就拿酷暑之夏熬油補路來說吧,道班不遠處約有一畝左右的場地,油池就建在那里,旁邊建造熬油灶,我們將空油桶鋸開,將挖取的瀝青裝桶,用幾根粗鐵絲擰卷成一股鐵繩制作“拉手”系穿兩邊,兩人用一根結實的粗木棍抬起盛著又沉又重的瀝青桶,一步步邁上通往油灶的臺階,倒入四方鐵板熬油池中。翌日早4、5點鐘,天還是漆黑一片,就要起來點火熬油,不斷添柴,人在灶前所經受的爐火燒烤,也是汗珠直流。油熬好后正是早晨上班時間,駕駛員師傅就開著小四輪到油池裝油。油管通到小四輪油罐車,擰開輸油閘閥就可灌油。炎炎烈日,熱浪蒸騰,那揮汗如雨挖補坑槽的情景,凡經歷過一線養護作業的人,就會刻骨銘心、感同身受、記憶猶新。

公路建設隨著幾十年改革開放、經濟騰飛而不斷發展變遷 ?,F在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今非昔比。過去路工養的掃的都是砂石路,現在的砼路面順直寬暢,路面清掃車頻頻“閃亮登場”。過去的公路防護設施單一過少,現在的安全標志標牌、警示柱、波形護欄一應俱全。過去路工上下班全靠走,現在有的是開著私家車工作往返。過去清理塌方全靠人手,現在機械清運又快又好。過去住的道班是又矮又潮,現在的庭院式道班是電視電腦齊備,樹、花環繞。過去路工洗澡要去河邊池塘挑水來燒,現在道班熱水器一擰就洗、路工酣暢愉悅。過去發個稿件郵遞輾轉數天半月,現在是鼠標輕點,瞬間接收。過去單位也只一部電話一臺車,現在是手機全民普及、機關辦事效率快捷高效。記得崔健有句歌詞唱道:“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多少年的摸爬滾打、工作經歷和積淀,磨煉了我的意志,激勵我勤奮讀學、盡職盡責。今天有這么好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怎不令人倍加珍惜、努力敬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