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間的古樟樹。劉淑洪攝
古樹名木是綠化、美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種獨特的自然歷史景像。為了保護一棵珍貴的千年古樟樹,宜豐縣一條造價過千萬的公路給古樹讓道,多花20余萬元讓古樹在道路中間“安家”,使之成為宜豐一道獨特的生態地標。
在今年改建完工的大廣高速宜豐連接線上,有一道特別的風景,一棵有著千年樹齡的古樟矗立在公路中央,根部圍砌草坪,頂部茂密疊翠,與路融為一體,成為宜豐東大門的“迎客樟”。據了解,這條連接線在改建之前,本來是二級路標準,公路剛好在古樟一側。這次路面拓寬一倍,古樟正好位于公路中間,按路線設計,需要移栽古樟。施工方為保護宜豐生態環境,決定公路建設為古樹“讓路”。為了改建好道路,又能保護古樹,宜豐縣決定多花24萬余元為古樹征地建護欄。于是,宜豐縣就多了這道獨特的風景。
讓造價1200多萬元的公路為古樹讓道,給古樹撐起保護傘,這在宜豐縣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石花尖墾殖場劉淑洪告訴記者,墾殖場對境內的楠樹、櫧樹和樟樹等古樹名木進行了掛牌重點保護,其中就有三棵古樟樹是讓路“繞行”修的,這樣做既保護了古樹,又保留了分場、隊的原本風貌。
在潭山鎮洑溪村的古樹長廊,楠木、柏樹、椢槐等80多棵樹齡在600年以上古樹名木連片成林,安然挺立,成為該村永久的“綠色銀行”。洑溪村這條古樹長廊始建于北宋年間,在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接力保護下,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江西省唯一的村級千年古樹長廊,每天吸引眾多游客慕名而來。為了保護好這些古樹,洑溪村每年都要記載、清理、檢查,保護它們更好地生長。
目前,宜豐縣擁有古樹2600余株,涉及22科26屬33種,其中一級古樹268株,二級古樹688株,三級古樹1644株,古樹群落300多處。為保護好這些“活化石”,縣有關部門設立了專門的古樹名錄庫,把每一株古樹、每一個古樹群的生長位置、GPS坐標等相關信息都分種類記載入庫,同時嚴格運行屬地責任管理、專項資金管護、毀損古樹應急查糾等機制,使全縣古樹名木全部處在動態監護之下,確保它們萬古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