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壽宮首座樣板樓的天井。


考古挖掘出的菱形浮雕。通訊員 梅 婷攝
征集9大類藏品
“地下停車場已進入收尾階段,正在進行防水施工和混凝土回填。”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地下停車場的建設將為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發展提供基礎設施保障。同時,萬壽宮地上工程部分,施工單位正修繕街道建筑,預計今年底完成主要建筑體的施工及裝飾工程。
據介紹,計劃今年率先開放一批修建好的建筑,作為樣板樓,活躍街區文化氛圍。
目前,正在采用社會征購、借用藏品、捐贈三種方式征集藏品。據了解,藏品征集的內容共有9種:有關萬壽宮道教文化相關的文獻、典籍、經書、圖表、照片、告示及官方文件;有關萬壽宮文化研究的專著、論文、雜志、其他紙質文本;有關萬壽宮及各地萬壽宮的神像、銅鐘、銅鼎、香爐、法器等;有關萬壽宮及各地萬壽宮建筑木雕、石雕、銘文磚、磚雕、瓷版、金屬器物等建筑構件;有關萬壽宮及各地萬壽宮的碑記、匾額、對聯等;有關萬壽宮(江右商幫)商業民俗文化的實物;有關江西移民文化的文獻、典籍、圖表、照片、告示及官方文件;有關國內各地及國外萬壽宮的文獻、典籍、照片;有關江西或南昌民俗文化的實物等。
“填埋保護”遺址
據悉,經過近3年的考古工作,在萬壽宮發掘出來的建筑基址及相關歷史遺存非常豐富。其中發現代表性遺存有正殿、后殿、焚香爐、八角鎖蛟井、二門以及廡房、配殿、生活用水井、墻基、排水設施、鐘鼓樓等建筑基址;反映正殿平面布局的重要遺存有回廊、墻基、柱礎奠基、月臺、神臺、正殿前通道等。
據介紹,此次發掘出土的文物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與萬壽宮建筑相關的遺物,即建筑構件;第二類是與萬壽宮宗教祭祀活動相關的遺物,從出土的瓷器的年代來看,從明朝開始一直持續到近代。
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上海介紹,此次針對鐵柱萬壽宮遺址的考古發掘,根據考古學原理,從晚至早逐層揭示歷代萬壽宮的建筑基址,厘清各時期殘存的平面布局格局,為萬壽宮在原有基礎上復原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對于采集原址出土的各類標本,尤其是出土的鐵柱萬壽宮建筑構件、用器分類整理,可為萬壽宮復建過程中提供所需的參數,也可為今后的展示利用提供具有歷史價值的標本展品。
目前,萬壽宮原址挖掘工作已經完成,鐵柱萬壽宮遺址采用“填埋保護”。
建筑采用榫卯工藝
將在原址修建的萬壽宮博物院,為該街區最大的建筑群,是整個歷史文化街區的靈魂所在。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將對清朝同治時期萬壽宮道觀的格局進行復原,結合遺存予以再現,并結合原有萬壽宮西側部分民居建筑,組成統一的建造群整體。
同時,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整體風貌為仿古建筑特色的古城街巷,其中民俗街區及博物院區域內民居建筑均采用榫卯工藝。(記者余紅舉 通訊員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