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30日早晨,日軍第十一軍九師團旗下一旅團,附山炮8門,企圖由張家山、雙港橋向西竄犯。中國守軍第四師及新三師從洪一余家山、新開山各方包圍攻擊,使日軍受到了重創。
當天,一個日軍中隊大約70余人竄至朱灣村紫山莊后背的大垴山,在一處山凹里扎營;此時,中國守軍第四師一部分隊伍就埋伏東垅小麻坑,當地村民朱璧欽、朱璧具、朱璧廣、朱璧鏜、朱璧鏵等人發動當地村民配合部隊在大垴山對面的門口山的山頂上修筑工事,還發動群眾為部隊送水送糧。
由于日軍武器精良,正面沖突,中國軍隊占不到半點便宜。為了消滅這股日軍,中國軍隊采取半夜奇襲,挑選200名身手較好的軍人手持大刀,將這股日軍全殲,這就是著名的“大垴山保衛戰”。 大垴山保衛戰,以我軍微小傷亡、敵軍遭到全殲而獲全勝。
然而,半夜的槍聲立即驚動了駐守在雙港橋的日軍,立即組織大部隊反攻。而在大垴山殲敵的中國軍隊來不及打掃戰場,就匆匆忙忙撤離戰場。等到天亮,駐守的北港劉成寺準備策應大垴山日軍的一日軍炮兵小分隊,得知山上的日軍已經被全殲后,慌忙撤離陣地跟隨大部隊往陽新方向撤退。
得知大垴山的日軍被全殲,中國軍隊也已經撤離。上午一大早,靠近大垴山的紫山莊、老屋、上余等幾個自然村一些膽子比較大的村民,偷偷爬到山頂上,發現許多日軍還沒有吃完的食品,而且還發現許多散落在山地上的槍支。其中,上余自然村村民余香炳一個人就撿到了12支“三八式”步槍,朱璧欽、朱璧具、朱璧廣、朱璧鏜、朱璧鏵等人也撿到不少槍支和戰利品,還有一匹東洋大馬。村民們將撿來的槍支歸攏,一共67支“三八式”步槍、一挺重機槍、兩挺輕機槍和兩門迫擊炮。
由于多年的戰亂,生靈慘遭涂炭,當地村民飽受戰爭之苦。考慮到一下子就撿到了這么多武器,大家決定在當地成立一個地方自衛隊,既可支援中國軍隊抗日,也可抵御外來隊伍的侵擾,同時還可以保護當地村民的安全。
于是,大家一致推薦朱璧欽為大隊長、朱璧具為副大隊長,取名朱灣自衛隊,下設三個中隊,分別由余香炳、朱璧鏜、朱璧鏵任中隊長,朱璧廣、朱璧錟、余修英、黃繼章等為主要成員,自衛隊駐守肇陳北嶺、水段一帶。整個大隊共有“三八式”大蓋67支、漢陽造30支、土銃40余支,還有駁殼手槍、長龍火炮無數,自衛隊共有隊員130余人。
1941年1月23日,駐陽新日軍乘瑞昌抗日游擊區兵力南移瑞武路之機,派兵600余人由洋港和瑞昌張坊、八門、紅屋瓦等地進擾,大肆焚燒搶掠。24日上午,在國民黨瑞昌縣警察大隊以及朱璧欽領導的朱灣自衛大隊,臨時成立抗日自衛大隊,共200余人分路抵抗,兩支隊伍各百余人,由水段山縣署出發,向紅屋瓦一線之敵迎擊。當朱灣自衛大隊的人馬行至肇陳樟樹下時,正好與前來侵擾的日軍相遇,激戰3個小時,斃敵6人,傷敵10余人。
由于日軍不熟悉地形,當地地形又非常復雜,加上自衛大隊手中都是剛從戰場上撿來的日軍武器,日軍發現對方火力太猛,不敢持久戰斗,紛紛向陽新方向潰退。
一時間,朱灣自衛大隊的名聲大振,就令國民黨瑞昌縣政府以及周邊民團也刮目相看。后來,朱灣自衛大隊也與徐源一帶的民團發生過一些摩擦,同時也遭到了當地部分鄉紳的嫉恨,不少人直接狀告到國民黨瑞昌縣政府,要求抓捕朱璧欽,解散朱灣自衛大隊。
此時,國、共兩黨在合作的問題上開始摩擦不斷,經常派軍隊圍剿活躍在瑞昌一帶的新四軍挺進大隊和贛北游擊隊。考慮到自己被人告到國民黨瑞昌縣政府,加上與徐源一帶的民團也發生過沖突,朱璧欽有了與新四軍挺進大隊和贛北游擊隊接觸的想法。
當時,新四軍挺進大隊有一部分隊伍駐扎在洞下。得知朱璧欽這個想法后,當地的一名鄉紳一面向時任國民黨瑞昌縣縣長黃石生告狀,稱朱璧欽準備投靠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一面聲東擊西,放出風聲稱新四軍已經進駐北港。朱璧欽不知是計,信以為真。1941年11月3日,朱璧欽騎馬趕往北港,準備接觸新四軍,結果被早已埋伏好的國民黨軍隊用套馬索絆倒,將朱璧欽捆綁。
朱璧欽被抓后,威風凜凜,不肯低頭認罪。此時的黃石生也有了自己的想法:目前正是抗日戰爭的關健時刻,也是國家需要人才的時候,朱璧欽一表人才,有勇有謀,又有一支隊伍和大批武器,何不收歸自己所用?不打算槍斃朱璧欽,準備關押一段時間后再給予釋放。
得知黃石生不打算槍殺朱璧欽,當地幾位對朱璧欽有意見的鄉紳以“欺男霸女,草菅人命”、“放朱璧欽就是放虎歸山”、“不殺朱璧欽不足以平民憤”為由,再次聯名上書黃石生,要求槍斃朱璧欽,以儆效尤。
1942年11月18日,無可奈何的黃石生只好以“通共”為名,下令將朱璧欽槍殺于武寧泉口棗源。
朱璧欽被槍斃后,其領導的朱灣自衛大隊也遭到了國民黨瑞昌縣政府清算,隊伍收編的收編,解散的解散,武器全部被收繳。從此,朱灣自衛大隊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