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保衛戰,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光輝典范
歷史地位:為萬家嶺大捷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歷史意義:促使全國抗戰形勢從戰略防御階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核心提示: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抗日戰爭的勝利,為被壓迫民族提供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侵略的經驗,有力地推動了亞洲其他國家民族解放運動。
作為地處贛北通往武漢的水陸交通要道,瑞昌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革命戰爭中,成為抗日戰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敵我傷亡最重的武漢會戰主戰場,中國軍隊數十萬將士與日軍四個師團及海空軍激戰于贛北山地長達三個月之久。
瑞昌保衛戰,是在中國共產黨主導的民族統一戰線指引下,以國共作為基礎,領導的沿江濱湖地區新四軍和山地叢林間的游擊隊,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在整個武漢保衛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直接就是有力地支援抗戰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隊,使進攻德安的日軍援軍在瑞昌受阻,為中國軍隊抗戰的勝利贏得了時間和空間,最終取得舉世聞名的萬家嶺大捷。
瑞昌保衛戰,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個光輝典范,從而促使全國抗戰形勢從戰略防御階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A、攻破馬當要塞洞開江西門戶
1937年底,上海淪陷后,日本侵略軍接著又侵占了南京,國民政府被迫西遷重慶。但是,國民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除了武漢以外,中國大部分大城市幾乎都被日軍占領,所以日軍大本營認為,只要占領武漢,就可以削弱國民政府的統治,最終迫使蔣介石投降!于是決定發起武漢會戰!
據史料記載,武漢會戰包括馬當、九江、黃梅、廣濟、田家鎮、瑞昌、馬頭鎮、星子、萬家嶺、富金山、信陽11場保衛戰。其中瑞昌保衛戰,是在中國共產黨主導的民族統一戰線指引下,以國共作為基礎,有力地支援了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抗日戰場。
1937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主導的民族統一戰線指引下,作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標志之一,活躍于南方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陸續改編為新四軍,配合正面抗日的國民黨軍隊,在瑞昌牢牢地牽制了日本軍隊的救援部隊,為萬家嶺大捷的最后勝利起到了關健作用。
武漢,地處中國腹地,九省通衢,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5月,日軍大本營決定一部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
為了阻止日軍從黃河一線進攻武漢,拖延時間,蔣介石決定在黃河決口,制造黃泛區,迫使日軍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
1938年6月29日,日軍使用了化學武器,攻破了江西北部長江上的馬當要塞,自彭澤登陸,洞開江西門戶,使抗日戰爭的戰火正式燃燒到江西。
日寇進攻的下一個目標,仍然是南方重鎮武漢。中國方面,知道保住武漢的企圖很難實現,但是巨大的財產、文物、重要人員機關的撤離需要一定的時間,單是拖住日軍的步伐,爭取更多的轉移機會,也完全有必要打一系列阻擊戰。
瑞昌,是贛北通往武漢的水陸交通要道,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在武漢會戰的指導方針中,確定瑞昌、廣濟為武漢會戰的第二防御地帶。
此時,國民政府軍為阻敵西進,調集第2兵團第1`2軍、54軍、52軍、13軍、93軍、第30集團軍新編第13師共5個軍、17個師、1重炮團,約15萬余人,在瑞昌縣城及其附近地區組織防御。
張發奎統帥的第二兵團部署在九江至瑞昌、武寧、廣濟、陽新的長江一線,并在瑞昌布防了重兵,以圖憑借長江天險和縣境內丘陵起伏的有利地形,把日軍遏止在幕阜山東麓,爭取武漢會戰的勝利。
1938年8月10日凌晨,日本侵略軍波田支隊在八艘炮艇和四架飛機掩護下,由九江縣港口附近大樹下的長江南岸強行登陸,然后分兩路向平頂山和瑞昌以北的望夫山大舉進攻,遭到張發奎第二兵團第三集團軍孫桐苧部守軍奮勇抵抗。激戰到傍晚,望夫山、平頂山失守。11日拂曉,孫桐苧部守軍在援軍支援下收復兩山。12日,日軍加強火力反攻,兩山復失。
8月20日,日軍進攻兵力又增加了第9和第27兩個師團的援軍,與波田支隊協同,在空軍支援下,向瑞昌展開扇形攻勢,整個縣境東部,北迄長江,南到九瑞公路的廣闊地帶,全部變成了炮火紛飛的戰場。
中國軍隊抱著寸土必爭的信念頑強抗擊。然而,盡管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最終因雙方力量對比過于懸殊,24日6時,日軍106、101師全線進攻,經激戰數小時,守軍損失嚴重,瑞昌城、牯牛嶺被日軍占領,瑞昌縣城區淪陷。
B、瑞昌淪陷后日軍犯下滔天罪行
瑞昌城區淪陷后,日軍大發淫威,四處燒殺擄掠,奸淫婦女,無辜百姓慘遭荼毒。
據史料記載:9月20日,10多名日軍竄到北亭把郝家、葉家、王家幾村百姓集中到稻場上,用機槍掃射,72名男女老少慘遭殺害。其中有少數中彈未死的被活埋,第三天,日軍又竄去抓村民做靶子,試彈練槍,9人被打死。40多戶的范家山,兩次被槍殺81人,7家被殺絕,房屋被燒光。
9月下旬,日軍飛機多架,向南義鎮(原上南鄉)張家鋪東面的羊虎尖山,梅山周圍村莊狂轟濫炸,數百名村民被炸死,房屋被炸毀,并施放毒氣彈,使當地村民中毒爛腳,有的毒重身亡。
9月下旬,四名日軍竄至橫立山南山,發現山上太平庵里有避難村民,便闖入庵內,一陣槍刺刀砍,42名村民僅一名女孩躲進菩薩腳下壇磚里、另一名婦女躲在死尸堆里幸免。
12月26日,一隊全副武裝的日本兵竄到常豐畈和尹范壟的汪、詹、李、王、尹、范、陳、趙等10多個村,見人就殺,見屋就燒,連牛欄、豬舍也不放過。頃刻間,十幾個村莊化為灰燼,上百村民倒在血泊之中。另一路日軍對常豐畈各村進行大包圍,把黃、張各村來不及躲避的200多名村民全部逼進黃村西的大草洲,又將村尼的被絮、箱柜、桌凳和柴草搬到草洲上擺成圓圈,強迫村民進入圈內,用機槍掃射,再澆上汽油,放火燒尸,只有7人乘濃煙逃脫。這場大屠殺,計焚毀房屋3000余間,殺害男女老少300余人。僅32戶的張村,有18戶被殺絕;140余人的黃村,僅剩下幾個孤兒寡母;六房曾也被殺害36人。
常豐畈下萬村一老大娘被抓后,先割鼻子,后割耳朵,再砍手腳,被活活折磨致死;一個小孩中彈未死,從烈火中爬出來,日軍用刺刀挑起來玩耍;一孕婦從火中爬出,競被剖腹再扔進火中燒死。遭難最重的黃村,死亡村民的尸首無法辨認,也無力分開埋葬,幸存者只得將120多具尸首合葬在村西側。名曰“黃村百人公墓”。
1939年4月28日拂曉,侵駐上南鄉大屋田日軍100余人,將華山坳背田家、瓦蕩余家兩村包圍,逢人就殺,見屋就燒,兩村共殺害38人,最老的88歲,小的僅3歲,有8戶被殺絕。
9月2日下午2時,駐王家鋪等處日軍約500人,在酒井的帶領下,分由王家鋪、雙橋、馬跡山三路進擾上南鄉筱源一帶,將該源10多里房屋燒毀殆盡。同日下午5時,柯樂源自天葬墳以東至荷葉坪以西沿途20余華里,屋宇被竄犯日軍燒盡,糧食被毀光。南莊村共180多戶,僅余7戶房屋未燒。
1940年4月29日至5月1日,分五路向徐家源進犯的千余日軍,沿途到處燒殺搶掠,自坳下至漆坑一帶民房被燒盡,南山下、北山源被毀800間、沙坪湖,殺死百姓10余人。
1941年上半年,駐王家鋪日偽自警隊隊長周可玉率部配合日軍100余人,竄到和平山金家坑、和尚腦、汪家山等地掃蕩,燒毀民房520余棟,豬、牛欄1000余間,槍殺百姓11人,糧食、財物全被燒毀,并掠走耕牛410條,肥豬1000余頭。
此外,日偽漢奸余傳忠在任日偽瑞昌縣保安大隊長、縱隊長兼日偽瑞昌縣長期間(1941年8月投敵至1945年日軍投降止),與日本侵略者狼狽為奸,多方作惡,除經常配合日軍在武、德、瑞、陽等縣掃蕩燒殺搶掠、敲詐勒索外,僅在瑞昌縣境內就曾下令槍殺無辜百姓100余人。
日軍的野蠻行徑,給瑞昌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慘重的損失。
據1946年4月出版的《江西省抗戰損失調查總報告》載:全縣抗戰時期傷亡和下落不明人計61293人,受害人戰抗戰前1935年全縣總人口176680人的34.7%,其中死亡達18654人,下落不明6人,戰1935年總人口的10.6%;重傷16798人,輕傷25835人;財產損失(以1945年9月物價為準,當時物價為1937年上半年戰前物價的872倍計值),直接損失為2369735.4萬元,間接損失為348675.6萬元。在全縣損失中,房屋被毀11101棟,其中農民房屋被毀5211棟,價值334328.5萬元;農業損失總值1357675萬元;機關損失總值23586.8萬元;學校損失總值4836.8萬元;商業損失總值937822.2萬元;公教員工損失總值60161.5萬元。共計損失總值2718411萬元。
C、血戰磨山拖住強敵進攻德安步伐
雖然瑞昌城區遭到淪陷,此時的國民黨第二兵團的92、52、13等3個軍,以及第30集團軍和72軍的主力,先后投入了戰斗。在沿江濱湖地區,在大尖山、磨山、大峰山、郎君山和桂林橋兩側高地,與日軍展開激戰,尤以高豐、洪源兩畈之間的磨山防御戰打得最為激烈。
瑞昌以西的磨山,地處贛北幕阜山脈的東端,山雖不高,卻是阻擊日軍西進武漢的戰場。磨山陣地東西長約2000米,起伏著數個山頭,國軍關麟征領導的第52軍第25師(師長張耀明)與日軍第9師團第36聯隊在此進行了激烈而殘酷的拉鋸爭奪戰斗。
磨山,俯瞰瑞昌至武寧、湖北陽新兩條大道,是日軍從東路進攻武漢不可逾越的屏障。日軍精銳部隊第九師團吉住良輔部,攻擊中國軍隊防守的瑞昌磨山,企圖迂回我軍左側,將武漢通往湖南之后路截斷,并可從北面直插黃石鄂洲富池奔襲武漢。日軍的如意算盤,只要把武漢攻陷,中國國民政府就無力再戰,再配合外交壓力,希望國民政府屈膝求和,達成速戰速決、結束“支那戰爭”的目的。
8月25日,防守磨山的關麟征部乘日本侵略軍陣地未穩,將第一線部隊防守地區,作了周密的部署。因戰場附近盡是山地,連綿不斷地一個山頭接著一個山頭,他努力縮短戰線,沿瑞昌縣城外的亭子山、尖山坡、磨山、蛤蟆洞一帶險要地形布防。
與此同時,當天,王陵基率領72軍接替縣城西南防務,陣腳未穩,日軍趁機突破筆架山、鯉魚山。經過連日爭奪,中國軍隊終于收復鯉魚山。戰斗持續到8月29日,當天凌晨,日軍先用飛機轟炸,再用炮火炮擊我軍陣地,中國軍隊傷亡慘重,鯉魚山、黃山庵相繼失陷。下午,王陵基率領的72軍13師1旅在大塘堰、姚家嶺一帶與日軍周旋,其余部隊退守瑞德(瑞昌至德安)、瑞武(瑞昌至武寧)一線扼守。
曾經多次與日軍交手、以英勇善戰著稱的國民黨高級將領關麟征看穿了日軍的戰術缺點,又把握了日軍的戰斗慣技:攻擊某個陣地,采取一點突破,先用飛機轟炸,再用炮火轟炸,將我軍還擊的火力進行壓制,以及對防御工事進行摧毀,再用戰車掩護步兵沖鋒。日軍沖鋒的步兵,作縱深配備,行接力攻擊,連續突進。在日軍指揮官的心理,這種火海在前,人海在后的打法,對付人數雖多但裝備劣、訓練差的“支那軍”是屢屢奏效。
此時的關麟征,已是成竹在胸,決定將計就計,將部分軍隊依山地形式布陣,再按山頭大小配以兵力,每個山頭都能獨立對三面作戰,利用地形地物構筑工事,使人身隱蔽在工事內,死角下。主陣地后方,每個山頭留下兵力相等的預備隊;再將總預備隊分開于適當位置。哪一個山頭開始挨飛機炸,炮彈轟,這就等于向你報訊,攻擊目標在這個山頭了,防守部隊與左右相連的山頭守軍,都要準備作戰。打起來后,便采取“正面硬挺,左右鉗夾”的方式,使敵人三方受擊。
關麟征雖以勇猛善戰著稱,但他十分愛護士兵,懂得保護有生力量的重要性。他命令被敵人攻擊的防守部隊只守一天。因為日軍照例攻到黃昏便鳴金收兵,夜晚龜縮不出。所以他命令“任何據點受到攻擊,守軍要死守一天,在這一天內,任何人后退均就地槍決”。官兵們聽說只要頂住一天的攻擊,一個個咬緊牙關堅持下去。等到夜間,他們再將陣地交給后方的預備隊接防;休息了一天的預備隊,連夜加強工事,準備第二天日軍再攻時應戰。這樣一來,輪替的戰士們個個精力充沛,來犯的日軍則疲憊不堪,每天遇到的都是新接防的生力軍,加上背后又經常受到新四軍的襲擾,疲憊的日軍表面攻擊雖然兇猛,卻體力難支,傷亡慘重。
在這場保衛戰中,我軍各級將士以高昂的民族志氣,將生死置之度外,抱定殺敵的信念,冒著日軍飛機大炮毒氣的攻擊,在每一個山頭反復搏殺、防御、攻擊、側擊、肉搏,多次重創日軍,打得驕橫的日軍垂頭喪氣,士氣一落千丈。
當時,關麟征患惡性瘧疾,病倒戰場,每天躺在擔架上,被抬著到前線指揮作戰,鼓舞士氣。在他的督促影響下,將士輕傷不愿下火線,誓與陣地共存亡。
正規軍在山上英勇抗擊,老百姓在后方踴躍支援。戰場附近的村子里,群眾與戰斗在敵后的新四軍游擊隊一道,將自家的糧食、生豬、下蛋的雞鴨,殘老耕牛,能吃的東西,盡量送到山上,連山上飲用的水都不需士兵下來挑。抬下來的傷兵,安排在山后的村子里搶救治療,婦女老人主動地參加護理,照顧得比親人還仔細。
為了對付中國軍隊,日軍也在當地抓了不少壯丁去當挑夫,為他們搬運彈藥補給。從縣城到山下的兵營,七、八公里的路程,沿途都有士兵押運。但是,只要瞅著機會,挑夫們便甩掉監視,把擔子挑到中國軍隊的陣地,然后回去再挑。如果雙方正在打仗,則把東西先藏在草叢中,事后再送上去。守衛山頭的中國軍隊每天都會收到這樣的“禮物”。安家灣有對父子,互相配合掩護,每天夜晚都能“偷”到兩擔物資送往山上。后來,不幸被日軍發覺,父親慘遭殺害,兒子則干脆逃到山上,當兵拿起了槍,直到犧牲在敵人的炮火之下。為了支援前方將士,村民們或是夫妻、或是父子、或是爺孫聯手,幫助前方將士運送物資。
安家灣有父子兩人,互相配合掩護,每個夜晚都能“偷”一到兩擔物資送往山上。后來,不幸叫鬼子發覺,父親被殺害,兒子干脆逃到山上,拿起槍來當了兵,直到犧牲在敵人的炮火下。
日軍后來增兵再攻,均被阻遏。戰役持續25晝夜,磨山6次失而復得,中國的軍旗始終飄揚在山頭上。
守衛磨山的21師的一個團,因為前面戰事激烈,疏忽了后背。日寇收買了一個漢奸朱萬金,于深夜從山后的一條小溝中,摸爬到山上。山上樹叢茂密,放哨的士兵聽見了動靜,卻看不清遠處,打了一陣亂槍,未有反應,便以為沒事。日軍在山頭附近埋伏起來,等到次日,中國兵吃早飯,立即蜂擁而上,雙方展開激烈的肉搏戰。在前后夾擊之下,整團官兵為國捐軀,磨山失守。
D、瑞昌保衛戰為萬家嶺大捷贏得時間和空間
磨山保衛戰,與日寇形成了拉鋸戰,日軍的一個大隊被全殲,死傷達3000多人,是日軍在向中國戰時首都武漢進犯道路上遭遇的最重的挫折之一。
由于日寇在瑞武路受阻,寸步難行,日酋岡村寧次只得急令其第106師團孤軍從九江沿南潯鐵路南進,企圖攻占德安、南昌,迂回攻擊武漢。
9月10日,隨著磨山、大峰山陣地相繼棄守。9月下旬,日軍第9師團攻至南山一帶,中國抗日精銳湯恩伯集團軍(第31集團軍)于南山一線布防,在磬巖啄、氈帽腦、斗笠頂、道士巖、大腦山等多個山頭與日軍展開殊死較量。日軍由磬巖啄下山,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防守在氈帽腦的國民黨第13軍某團陣地猛攻,中國軍隊憑借戰壕和掩體,居高臨下向日軍勇猛還擊,輕重機槍、步槍齊發,手榴彈扔向敵群,將日軍壓在半山腰,打死打傷日軍300余人。日軍飛機頻繁轟炸,守軍傷亡慘重,向西退守龍宕山扇子地陣地。
隨后,日軍又組織一個團的兵力,以飛機大炮為前奏,一次次猛攻均被擊退,最后展開肉搏,中國軍隊一個團的全團官兵壯烈殉國,龍宕山陣地失守。此后,湯恩伯部第13軍自東向西一夜換一個山頭,在南山各山頭激戰了七天七夜,雙方傷亡難計其數。9月下旬,13軍和92軍一部傷亡過大,給養不濟,從青嶺和戴家出羊坑撤退到湖北陽新縣。戰后,南山一帶自磬巖啄至道士巖,滿山滿嶺都是骸骨。日軍焚尸處軍衣上的銅扣子要用谷籮裝,由此可見戰斗之激烈,雙方傷亡之重。此時,湯恩伯集團軍第13軍、第85軍的傷亡亦十分沉重。
戰斗結束后,湯恩伯集團軍第13軍85軍89師縮編為4個營,195師則縮編為一個團。據當地老人回憶,我軍陣亡官兵太多,有的就挖一個大坑,將近300名陣亡官兵就地埋葬。
戰斗中,中國軍隊各級主官、中下級指揮官及士兵以高昂的民族志氣,將生死置之度外,抱定殺敵的信念,冒著日軍飛機大炮毒氣的攻擊,在每一個山頭反復搏殺,防御、攻擊、側擊、肉搏,繼磨山戰斗后,再次重創日軍數千余人,打得驕橫的日軍垂頭喪氣,一度喪失了進攻能力。
中共《新華日報》戰地記者陸詒在戰斗的最前線——南山下(村)寫下兩篇戰地報道《崇山峻嶺間的運動戰》和《瑞昌以西的劇戰》(分別寫于9月18日和22日)將湯恩伯集團軍英勇的南山抗戰公之于眾。“瑞昌以西的戰事,在異常慘烈的進行中!9月15日以后,全線進入更猛烈的階段!我軍第某師,扼守右翼山地。19日下午2時,敵人占領了大腦山前面的高地,就開始了猛攻。攻擊時,敵人用了大量的毒瓦斯(催淚性窒息性的都有)。某某團的官兵迎著敵人的炮火、毒氣、炸彈進行壯烈無比的戰斗。在第一線指揮作戰的一名姓楊的團長,中毒后仍力戰不退,兩小時后,他又受了傷。激戰到了晚上,大腦山敵我各占其半。
翌日晨,敵軍增加新的兵力,再度猛攻。我軍也派了一個營的兵力上去,空前激烈的爭奪戰,持續了一天,敵軍的傷亡,比我多兩倍以上,但我軍陣地卻屹立不動搖!……20日以后的戰斗,我右翼部隊的傷亡,數量是繼續增高,我前線英勇將士的熱血,流遍碧綠的田野,重疊的高山,但仍能充分顯示我軍作戰能力的優越與堅韌,因為敵人的傷亡比率,比我們更大……”(摘自《瑞昌以西的劇戰》)。
就在中國守軍與日軍在瑞昌形成拉鋸戰的同時,由國民黨高級將領薛岳將軍指揮的部隊10萬余人,在德安、馬回嶺地區布下“口袋陣”,將敵人包圍,激戰多日,把第106師團和101師團的一個聯隊及其配屬部隊大部殲滅,日軍死亡10000多人,被俘1000多人,是中國抗戰以來第一次接近全殲整個日本師團的戰役,史稱“萬家嶺大捷”。
萬家嶺大捷,震驚中外,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挫敗了其“速戰速決”的陰謀。
著名抗日將領、新四軍軍長葉挺曾評論說:“萬家嶺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漢之保障,并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當永垂不朽。”葉挺將萬家嶺大捷譽為與平型關大捷、臺兒莊大捷并列為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三足鼎立、盛名中外、永垂不朽的三大名戰,足見萬家嶺大捷在中同抗日戰爭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說,沒有瑞昌保衛戰,就沒有萬家嶺大捷。這兩仗是中國抗戰史上優秀的姊妹篇。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余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0余萬,全殲日軍101師團,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使用毒氣200多次,占領武漢依然耗時4個半月,付出巨大傷亡后才占領武漢但其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并未達到。
萬家嶺大捷,是抗戰爆發后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三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但也取得了重大戰果,殲滅日軍10000余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有史學家曾經評論,沒有前面的瑞昌保衛戰,就沒有后來的萬家嶺大捷。萬家嶺大捷又是武漢會戰中最光輝的一個亮點,是國共兩黨團結抗日的一大創舉,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因此,瑞昌保衛戰在抗戰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從此,全國抗戰形勢從戰略防御階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本報記者 朱淳兵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