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林
2020年11月3日。受中國作家協會的委派,我到江西修水縣下沉。了解當地脫貧攻堅所帶來的幸福。
修水濃青,新條淡綠,翠光交映虛亭。位于幕阜山腹地,修河上游的修水在黃庭堅的筆下顯得恬靜淡雅。過去,由于經濟發展落后、貧困人口較多,1994年被定為國家貧困縣,2002年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又被列為省定特困片區縣。由此也開啟了修水縣在奔小康路上的“長征”。
一
作者參加“中國一日”我在江西修水活動
修水縣馬坳鎮的黃溪村,是修水縣典型的“后進村”,“上訪村”。也是十二五、十三五國家貧困村。說起過去的黃溪村,村民的眉頭緊鎖著。2008年10月,黃溪村遲遲沒有完成換屆選舉,原因是村里的基礎太薄弱,交通閉塞,產業匱乏,人心散漫,民風彪悍,全村因斗毆、偷竊等行為被判服刑村民60多人?!叭兆舆^得比哪都差,村里只有一條彎曲的泥巴小路,孩子們上學泥漿卷在褲腿上?!?
去黃溪村的路上,兩旁還開著野菊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金燦燦的。遠處是高低起伏的群山,不時聽見羊群咩咩的叫聲。時近半下午時,我抵達了黃溪村。一望無際的桑園里,農民正在忙著修枝剪葉。“今年的收入還不錯,僅蠶桑這一塊的收入就有4萬余元?!边@大概就是黃溪村民的蠶桑收入,這個收入涉及到每家每戶。黃溪村每戶村民家都有蠶桑,茶葉,水果,收入最低的產業是4萬余元,多的達到十多萬元。
說到黃溪村的變化,村民們把它歸功給一個叫徐萬年的人,他是黃溪村支部書記。
“當年是我們強烈要求他回村擔任支部書記的,這個書記非他莫屬,也只有他才能帶領村民致富?!贝迕駥π烊f年心里有數,見證了他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歷程,都為他的勇氣、膽識、實干叫好。1976年前,徐萬年擔任過村支部書記,由于村里各項工作起色很大,1990年被提拔為副鄉長,1996年他主動辭職下海經商,成功創辦“萬年綜合養殖公司”,成為全縣名副其實的“豬老大”。2008年養殖公司完成銷售額2600萬元,納稅60萬元。公司先后獲全縣科技興農示范戶、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省畜禽養殖500強;徐萬年個人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縣“養豬狀元”、全市優秀共產黨員,2006年當選九江市人大代表,2008年當選全市“光彩之星”、全省金融十佳“守信標兵”。
2008年村“兩委”換屆前夕,鄉親們一撥一撥地找到徐萬年請他參加村支書選舉,許多村民自發組織到鎮里,還打電話給縣委組織部爭取組織上支持,甚至有人“威脅”徐萬年:“你不回來做支書,我們就把你豬場圍墻推倒。”鎮里也被村民的熱情所感動,鎮黨委書記親自出面鼓勵徐萬年莫辜負群眾的期望,黃溪需要他,鄉親們在等著他……回首自己18年走南闖北,養魚,養豬,失敗過,成功過,一抹酸酸的滋味涌上心頭。如今,自己的致富夢想剛剛起步,修水縣萬年綜合養殖公司經營狀況略有好轉,竹坪農業生態示范園正在緊張建設中。此時的徐萬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當與不當的念頭時??M繞在腦海里。經過近兩個月的上級領導談話和黨員群眾鼓勵,徐萬年的心里豁然開朗:首先,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其次,帶領群眾致富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心愿;第三,鄉親們期待黃溪村有一位好的帶頭人。所以,盡管感到有些為難,盡管擔心干不好對不住組織對不起鄉親,但在大伙的真情感召下,徐萬年把公司扔給兒子和女婿,毅然決定參加村里的換屆選舉。2008年11月26日,徐萬年全票當選黃溪村黨支部書記。選舉結果一宣布,現場的黨員群眾都樂壞了,紛紛自發放起鞭炮,奔走相告“咱們萬年當村書記了……”整個村子沸騰了好幾天,村民們比過年還高興。
作者在一線考察調查
徐萬年剛上任時全身卯足了勁,向村民立下誓言說:“大家一定要改變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三至五年內把村里變個樣?!毙烊f年的話干干凈凈,清清爽爽,創造了“修水精神”。
上任后,徐萬年從深入分析村情、逐戶走訪問計入手,挨家挨戶征詢意見,了解情況,到外地先進村取經。他用經營企業的理念來謀劃黃溪的發展,很快提出了符合黃溪實際的發展思路,明確了農業產業化、土地園林化、耕作機械化、住房城鎮化、農民工人化的“五化”發展模式和家家有資產、戶戶有股份、人人有就業、年年有分紅的“四有”發展目標,并請來專家制定黃溪村5-10年發展規劃。立志把黃溪村建成全縣乃至全省一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2009年春節過后,大多數人擠進了打工的浪潮,但受但受金融危機影響,黃溪村有200多名農民工沒地方去??吹竭@一情況,徐萬年心頭很不好受,但很快就有一道陽光傾瀉進來。“返鄉農民工大多有市場意識和市場經驗,有的還掌握了實用技能,為什么不把這些人組織起來一起干呢?”想后馬上就做,當即接收了17名農民工到自家公司從事生豬養殖,引導36人加入生豬合作社發展,并專門舉辦了三期種養技術培訓班。為了樹立村民的信心,徐萬年還出資購置農用車、收割機和其它農機具,牽頭組建黃溪村農機專業合作社,解決了20多人就業。這些返鄉農民工初嘗甜頭,深有感慨地說:“今后不用出去打工,在家安居樂業一樣能賺錢?!?
蠶桑產業是黃溪的傳統產業,受市場低迷影響,種植規模急劇下滑。村“兩委”經過反復論證,認定蠶桑仍是適合黃溪發展的主導產業,徐萬年多次給村民算經濟賬,動員村組干部和黨員帶頭發展蠶桑,全村桑園面積由2008年幾近荒蕪的50畝擴大到現在連片優質高產桑園800多畝。為破解產業鏈條短影響蠶農增收的難題,徐萬年積極爭取省蠶種廠到黃溪創辦制種基地,有效延伸了養蠶、制種、售繭的產業鏈。村里成立蠶桑生產專業合作社,與省蠶種廠合作推廣科技養蠶,開展技術培訓,提升繭質和產量,使單張蠶種收入由原來1000多元提高至6000多元。去年全村蠶農收入超過400萬元,一些蠶農越干越有勁,有些貧困戶別的干不了,一門心思栽桑養蠶,承包桑園10多畝,年養蠶種二三十張,僅這一項年純收入就達五六萬元。
經過幾年的發展,黃溪村為盤活土地資源,按照“確權確股不確地”的方式進行成片流轉土地,建成“網格化”灌溉渠5000米,平整格田面積1600畝,新建田間機耕道16公里,為全面推行大戶承包、規模種植奠定了基礎。目前黃溪村基本形成蠶桑、蔬菜、茶葉、花卉苗木四大主導農業產業,全村發展無公害蔬菜200畝、茶葉1500畝、花卉苗木300畝,建成修水縣西片區最大的蠶桑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一組一品”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懂經濟、善管理的徐萬年并不滿足于只發展農業產業,他還堅信充分挖掘當地豐富的資源,利用良好的生態優勢,工業也可以搞出名堂來。在他的積極運作下,成功引進投資商建成匯津純凈水、金櫻子酒業、三和家具、恒茂竹木加工、蠶繭收烘公司等多家企業,年產值達到8000萬元,3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常年實現就業。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村集體通過采取資源入股的形式,黃溪由原來的“空殼村”搖身成為產業大村、經濟強村。
在發展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致富的過程中,徐萬年始終把貧困群眾的脫貧牢牢記在心上。徐萬年帶領村“兩委”干部,引導貧困戶由政府“輸血”向自身“造血”轉變,積極打造富民產業,按照“發展一個產業、加入一個合作社、一家至少一人在村就業、一種以上收益方式”的“四個一”扶貧模式,不斷拓寬貧困戶增收脫貧渠道。通過盤活貧困戶手中土地資源,引導貧困戶投入種植100余畝花卉苗木,有效解決貧困戶有地無勞力、有勞力無土地的窘狀,同時鼓勵流轉大戶優先聘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從事日常生產工作,使貧困戶人均增收達3000元左右。通過組建扶貧農業合作社,吸納135戶貧困戶采取資金資產、土地山林、勞動力等靈活多樣的入社或入股方式成為合作社成員,并從中受益。通過做大做強產業支撐,帶動153戶貧困戶家庭從事養蠶或相關產業,從業貧困人數達400余人,蠶桑產業為每戶貧困戶年均增收2-3萬元。經過多年努力,黃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730元提高到2016年的4800元,增長51%,貧困戶人均達到了3800元,2016年黃溪如期退出貧困村。
2019年,一個500棟連體式別墅建成,村民遷入新居,個個喜笑顏開。中心村里有超市、沼氣池、休閑廣場、室內籃球場等;村民沒有自留地,村里建起了村級菜市場;為了方便村民鍛煉,黃溪村打造了3.7公里崇河景觀帶……
以城鎮化理念建設中心村,讓農村土地更加集中連片。為了發揮土地的經濟效益,徐萬年把各村小組的集體土地進行“確權、確股、不確地”形式創新,以組為單位進行土地流轉,實行集約化大戶承包制。目前全村擁有土地耕作面積1326畝,已完成土地流轉面積1150畝。
在此基礎上,徐萬年提出了“農業產業化、土地園林化、耕作機械化、住房城鎮化、農民工人化”的“五化”發展理念和“家家有資產、戶戶有股份、人人有就業、年年有分紅”的“四有”發展目標。
為此,黃溪村形成蠶桑、蔬菜、茶葉、花卉苗木、有機葡萄五大主導農業產業,先后建立五個專業生產合作社,采用“基地+股份+農戶+公司”模式,全村發展無公害蔬菜200畝、花卉苗木300畝、茶葉500畝、有機葡萄60畝,年創收1800余萬元。2019年,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余元,63戶貧困戶如期脫貧。2020年10月17日,徐萬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如今的黃溪村,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寧靜、和諧的氛圍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竟有幾分相似。村民覺得生活風光,每到傍晚,廣場上翩翩起舞。
二
作者與村民交談
早晨,修水隱在霧海中,很美,縹縹渺渺。
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區,江西修水縣。4504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了80%;89萬人口,其中80%在農村,農村人口又有80%在山區。大山養育了兒女,又制約其發展。
在修水人看來,想要與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山區,而出路就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的決策部署,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修水是江西實施搬遷扶貧較早的地方,也是我省的起源地。從2001年起,先后經歷了投親靠友、有土集中、移民整體進城進園三個階段,至2015年累計搬遷8.32萬余人。”修水縣扶貧辦二級主任科員梁琦玲說,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政策性最強、難度最大的一批。為確保山區群眾能搬得出、住得好、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修水縣還將個人技能培訓、發展致富產業、創造就業機會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實施一系列的配套“組合拳”來予以保障。
黛瓦紅線條,白屋灰墻裙。
走進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群山環繞下的姜家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排排新樓房整齊劃一,高低錯落,干凈漂亮。健身器、文化墻、自來水、路燈、水泥路……安置點雖然不是很大,但是配套齊全,與城里沒有區別。孩子們在廣場上嬉戲,大人們在運動器材上健身。
“如果不是有國家的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我們哪有機會住進這么好的房子?年收入也不會有這么多,現在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萬繼華是湯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6口人原來擠住在深山坳危舊的土坯房里。2016年修水縣開始對他們村莊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經過近一年的建設,2017年春節前,他就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電視、家具一應俱全。說起易地扶貧搬遷帶來的好處,萬繼華的臉上一直洋溢著笑容。
搬出來是第一步,確保大家生活有保障,過上好日子才是最終目標。
修水縣因地制宜,通過產業帶動、就業創業扶持,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有產業、有就業、有家業”。目前已在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打造產業基地121個,建立扶貧車間20個,已有2746戶10370名建檔立卡對象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穩定脫貧。
作者與村民交心
修水縣的良瑞佳園小區是江西最大的整體移民安置小區,近年來有9個邊遠貧困村的4268戶“村民”在這里變“市民”,其中貧困戶有344戶。溪口鎮羅家窩村的徐軍相便是其中之一,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和就業幫扶,不僅挪了窮窩還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耙郧霸谏钌嚼铮畋容^很困難,現在進城了,小區周邊有幼兒園、學校。我在工廠每個月有2000多元工資,生活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在大椿鄉,一輩子住在高山上的盧方根選擇了搬遷到山下的中心村安置點。按照縣里“權屬隨人走、搬遷不失利”的政策,搬遷戶原屬土地、林地承包關系不變并享受各項惠農政策。盧方根仍在原來的山間發展茶園,還加入安置區周邊的合作社發展中藥材和養牛、養羊,實現長效增收,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在修水,很多搬遷貧困戶像盧方根一樣與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簽訂了幫扶協議,生活更有保障。
“十三五”以來,修水在完善整體移民搬遷工作的基礎上,堅持“安居與樂業并舉,搬遷與脫貧同步”的原則,圍繞精準脫貧“一個目標”,依據群眾意愿,實行縣城園區、中心集鎮、中心村“三級梯度”安置,采取安居工程和易地扶貧搬遷“兩輪驅動”,做到產業扶貧、基礎扶貧、科教扶貧、保障扶貧“四個結合”取得顯著成效。58歲的山民夏國虎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從修水縣溪口鎮榨下村住進了縣城的新樓房,這已是他第三次遷房。打記事起,夏國虎家的土房總是大雨大漏、小雨小漏,每年都要修補。逼仄的屋子內,多站一個人都顯得擁擠。
20世紀80年代,夏國虎在舊房旁建起一棟新土坯房,杉樹皮的屋頂,用竹條加固。當時,村里大多數山民住的土坯房蓋的還是稻草,一到刮風下雨,心都是懸著的。夏國虎希望把“掛”在山腰上的家安到山腳,建一棟結結實實的磚房。帶著這個夢想,夏國虎只身前往珠海打拼。攢下一些錢后,他回到家,把在腦海中無數次暢想過的房子蓋好。
竣工那天,夏國虎失眠了。月朗星稀,他拿著手電筒在新房里上上下下看了又看。搬家前,他專門請人寫了一副對聯:福星高照勤勞宅,喜氣長留儉樸家。
日子久了,墻上的對聯逐漸褪色,夏國虎漸漸發現山下雖然交通便利,但地勢低洼,晴天曬不到幾個小時太陽,遇到持續降雨,出門路也經常被淹。住新房的喜悅逐漸消散,但夏國虎無力再遷房。
變化發生在修水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趕在2015年春節前,夏國虎作為第一批居民,住進了縣城最大的安置社區——良瑞社區,9個村莊、近9500人從山上搬進這里。
推門而入,記者看到:夏國虎家120平方米的三居室內干凈整潔,夏國虎和家人坐在沙發上看著網絡電視,抽油煙機、洗衣機、空調等一應俱全。
愛熱鬧的夏國虎,搬下山后精氣神更足了:“山上難尋兩個人,現在大家都搬到山下住,社區里老年大學熱鬧得很,日子越過越美?!?
到目前,全縣扶貧搬遷共計10.67萬人,全縣共建設集中安置點141個,搬遷4283戶16741人,其中2953戶10844名建檔立卡對象順利挪出窮窩,搬出土坯房。同步搬遷1330戶5897人。
三
作者在當地的火龍果產業園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
修水縣種桑養蠶歷史悠久,是江西省最大的蠶?;乜h。“迢迢一水繞千山,桑柘蔭蔭聚落寬”,是宋朝詩人描寫當時太陽升鎮梁口村蠶桑生產的盛景。
“養蠶還是來錢快,像我們這種家中有老有小,勞動力又不太好的,在家里養蠶,還是非??康米〉?!”征村鄉征村村四組養蠶貧困戶劉大勇說,2019年初,自己養的第一批蠶就是從小蠶工廠領出來的,養了14天,就獲得3000余元收入。
對于貧困戶,修水全縣實施政府穩價保險托底收購蠶繭,市場收購中準價為每公斤28元,方格簇繭加價2元,另外,蠶農還可以享受每公斤8元的保險補貼政策。征村鄉蠶桑站站長巫紹榮說,政府統一種植桑樹、建造小蠶工廠和養蠶大棚,蠶桑站還定期提供技術指導。像劉大勇這樣的貧困戶,只要人夠勤快,一年可以養6至8批蠶,脫貧致富是非?!鞍逊€”的。
“家有三畝桑,一年兩萬穩到賬”,蠶桑產業是一個當年栽桑當年受益且盛產期達20年的朝陽產業,方小花和劉大勇的臉上綻放出的笑容,僅僅是修水縣發展蠶桑產業成果的縮影。目前,修水縣桑園面積9.3萬畝,其中1688戶貧困戶發展桑園面積6937.91畝,每戶每年可增收2.3萬元。2019年全縣實現年養種5萬張,產繭4.5萬擔;完成新擴低改桑園1.38萬畝;繭絲綢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完成稅收300萬元。
為提高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的養蠶成功率,修水縣利用扶貧資金建設了11個小蠶工廠,年可生產成品小蠶3萬張,滿足貧困戶小蠶飼養需要。通過實施養蠶大棚政策,把養蠶大棚建在桑園旁,解決了桑葉采摘、運輸難題,改變了蠶畜共養交叉感染的不良養蠶環境,從而提高貧困戶的產量和效益。如今,貧困戶養的大蠶只需要飼養12天就可以上市。
在“十三五”期間,全縣共舉辦蠶桑技術培訓班200余場,培訓蠶農16000余人次,其中貧困戶4000余人次,發放扶貧政策指南和技術資料20000余份。
“不管東西南北風,咬住蠶桑不放松”。為降低蠶農養蠶風險,穩定全縣蠶桑產業的健康發展,修水將政策性養蠶保險納入縣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全額承擔保費,實行蠶繭保護價收購,樹立蠶農發展蠶桑產業信心,引導蠶農,特別是貧困戶直接參與產業增收,從而走上能脫貧不返貧的小康之路。
“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描述的是修水寧紅“茶蓋中華、價甲天下”之美譽和美談。
但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中國紅茶在國際市場的持續低迷,以及茶廠經營不善、人才流失等原因,經營一度陷入困境。自從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為使茶產業逐漸成為全縣一大脫貧支柱產業。
從2016年至2019年,修水新增茶園面積25000畝,累計發展菊花82000畝,其中帶動鼓勵貧困戶自主發展茶葉面積2240.50畝,新建茶葉基地28個、新建茶苗基地1個、提升茶葉基地10個、拓展茶葉基地2個。由此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采取自建、入股、就業等形式參與茶產業約8500人次,帶動貧困戶戶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
修水縣布甲鄉橫山村貧困戶夏尊興表示,妻子季節性采茶工資4600多元,他自己在茶葉車間加工茶葉,工資4500多元,一家一個月就有9000多元的收入,多虧了政府幫扶,茶產業真是他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好產業。
作為幫扶單位,中糧集團自2017年進駐橫山村后,就和村“兩委”干部明確了通過發展茶葉等產業助推貧困戶脫貧的致富思路。通過幾年的努力,橫山村先后發展500多畝高山有機茶,涵蓋所有貧困戶。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發展模式。為進一步助推茶產業發展,2018年中糧集團投資30萬元幫助橫山村援建扶貧茶葉車間。2019年就幫助村里將1900公斤干茶全部銷售出去,實現銷售收入103萬元,為村集體利潤分紅20萬元,貧困戶戶均收益2000元以上。
“在這里干活每月有4000多元,每年還有公司發的5000多元的協議分紅,一年就是5萬多元,收入穩定了,終于結了婚?!比问栏屈S沙鎮生活小區的居民,因為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差,三兄弟一直沒結婚。誰不想娶個好媳婦呢?總不能把人家姑娘騙上門來吧!
任世根生活的改變,得益于參加了當地政府開展的“金融+就業扶貧”模式。他在大椿茶葉有限公司做茶園管護,早上來,晚上回。而像任世根這樣的需要幫扶對象,在該公司做事的就有十幾人。任世根的收入不少,很快就被同廠務工的姑娘相中了。
作者在農村調查
大椿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章金說,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公司主動履責,在當地政府部門的牽頭下,打造了適合本地發展的新平臺,主要是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金融”的扶貧模式,吸納有參與意愿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資金融入到企業擴大再生產,通過“一帶兩管三增收”的金融扶貧舉措,為貧困戶穩定脫貧和持續增收打牢基礎。
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只要拿身份證等有關證明,不用擔保,就可以在信用社貸到3至5萬元不等的資金,所有的利息均由政府補貼。大椿茶葉有限公司以公司為平臺,和貧困戶注冊成立的茶葉生產合作社合作發展,入股的貧困戶一方面通過入股分紅,一方面通過就業收益,企業確保不低于5%的分紅收益,貧困戶每年就業+分紅收入達1萬元以上。
在脫貧攻堅和奔小康征途中,修水更加注重長效抓產業發展。堅持以產業為根本支撐,鼓勵貧困群眾發展茶葉、蠶桑、油茶等周期較長、長期受益的產業,兼顧發展菊花、中藥材、畜牧養殖等培育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實現了長短結合、滾動發展、持續增收。從2016年到2020年初,全縣投入產業扶貧資金4.46億元,逐步形成了以蠶桑、茶葉、油茶等為支柱的主導產業。新建“一領辦三參與”產業扶貧示范基地281個,創建示范合作社141個,帶動貧困戶5000余戶;通過產業幫扶,有13201戶55303人通過發展產業增收受益,基本實現了“村村有扶貧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目標,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基本消除,在推動貧困戶增收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杭口鎮茅坪村通過產業扶貧,帶動村民40多戶走上了致富路。
2020年4月26日,經省級專項評估檢查,修水縣終于一舉摘掉了“貧困帽”。
在修水,每遇見一人,都要會心一笑。村民們的小日子過得很幸福?!吧钣辛讼M?,怎能不高興呢?”我看見,金黃色的陽光照在秋菊的枝頭跑來跑去,一種讓人說不出的美感停不下來。
注:徐春林,1981年生,江西修水人。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水利作協合同制專業作家。中國自然資源作協第二、三屆簽約作家,河南省文學院第六批簽約作家。曾在《人民文學》《詩刊》《當代》《中國作家》《清明》《散文》《黃河》《文藝報》等報刊發表300余萬字。著有長篇小說《白虎郢都》《活火》,小說集《該死的見面》,散文集《山居羊跡》《芳亭記》等十余部。曾獲中國當代文學獎,中華寶石文學獎,《人民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短篇小說獎等獎項。魯迅文學院首屆自然作家班學員。魯迅文學院第三十六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