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紅
“茶的故事,其實就是人的故事。”
茶的故事不僅是人的故事,還是人的精神,人的性格,人的地域特征,人的集體無意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一方茶。《中國寧紅》把 “茶”解構為“人在草木之間”,這是一種文學意義上的解構,符合修水的文化地理,也符合江西的文人氣質,更符合“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中國文化。
作品把茶的歷史與中國精神互為表里來寫。
作品在立意上透射出作者超越物種本體的寫作理想,他把寧紅之前冠之以“中國”,一方面來源于寧紅茶經過百年的濫觴精進、縱橫開闔,屢次代表中國茶葉走向世界,為多國友人所喜愛的艱辛而輝煌歷程;另一方面,不同階段的茶產業、茶功能、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的時代理念;再有,寫作者通過挖掘寧紅茶文化的厚重內涵,梳理茶文化與中國文化交融、滲透與反哺的關系,揭示茶文化所代表的“上善若水、低吟淺唱”,“精益求精而又淡泊寧靜”的中國精神。
同時,以“南方有嘉木、修水出寧紅”為寫作本體,冠以《中國寧紅》為標題,也體現了作者從寧紅到修水、到南方、到中國的寫作版圖和創作理想,這是在小處落筆、往大處開掘的寫作抱負。
作品把茶的浮沉與人的創業故事交織敘述。
寫作也像做一道工夫茶,工夫代表著精湛和要求。下了多少工夫制茶,茶湯的顏色和入口的味道是分層次的;寫作也一樣,用了多少工夫,作品所呈現的文字面貌是分檔次的,文字入眼所體悟的意蘊味道也是不一樣的。
如何把文字寫得密不透風?需要用腳力丈量土地,深入生活;用筆力做案頭工夫,反復考證;當然還要有立意深遠的腦力和獨到而善于發現的眼力。
徐春林追根溯源,翻閱歷史,刨根問底,把修水茶葉的發展歷史作了一番考證,梳理了寧紅茶葉四代創業人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奮斗史:從茶工祖師羅坤化的“茶蓋中華,價甲天下”,到郭敏生為中國寧紅摘得國際一等甲級大獎;從莫雪岷兄弟創“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到俞道文歷時四年把實踐變成技術理論,編輯撰寫了《寧紅茶技術》。他們身上有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有精益求精做工夫茶的工匠精神,更有精誠合作、艱苦奮斗、眾志成城、團結一心的中國精神。
作品把茶的文化與修水的文脈并行書寫。
吟詩作畫,品茗悟道,清而不濁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因而書院文化、禪宗文化都離不開茶。茶文化與禪文化又融合成茶禪文化,成為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這無疑得益于“人在草木間”的一花一葉,文人墨客,以及修水的源遠流長的文脈。從黃庭堅、蘇軾、齊白石、陳寅恪,到江南回坑作家村的作家徐春林、樊健軍、蔡勛、彭曉玲等,更有江西的李小軍、江子、范曉波、凌翼、簡心等,“別有風華騷客傾、江南煙雨孕詩情”。能產一方好茶的地方,必然是青山綠水、人杰地靈。在這里,每個人無意識中已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每個當下寫作者都是綿延鉤沉的文脈延續的一分子。
文脈灌溉著修水,讓這里的寫作者為此自豪并得以沁潤。從這個意義上說,草木已成為人們心靈的河山,文學亦成為他們精神的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