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干部在了解赤松茸生長情況
近年來,瑞昌市肇陳鎮萬泉村以“產業興旺促民增收”為目標,積極探索農民增收新渠道,圍繞市場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因地制宜鼓勵群眾發展赤松茸、白茶、棉花和光伏發電等四大特色產業,不僅增強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拓寬了農民致富的增收渠道,有效地推進了鄉村振興。
A、赤松茸撐開鄉村振興“致富傘”
初冬時節,記者來到位于瑞昌市肇陳鎮萬泉村巖山洞自然村的赤松茸產業基地。在一處雜木林地,一壟壟鋪蓋著稻草的泥土里,一簇簇呈白點狀的赤松茸開始成群地破土而出。
“這個季節,氣溫比較冷,還不是赤松茸采摘的季節,翻開年就是采摘旺季。”陪同記者采訪的肇陳鎮駐萬泉村幫扶干部柯昌敬告訴記者。
每到了赤松茸采摘的時候,天剛蒙蒙亮,柯昌敬就同萬泉村的幾名干部總是早早來到基地,與每天準點來的10多名當地群眾一道,小心翼翼地采摘著鉆出地面的赤松茸。
“目前赤松茸種植面積只有12畝,畝產量每天都在增長,現在畝產量可達2000至3000斤,盛產期畝產可達6000斤。”柯昌敬饒有興趣地向記者介紹著。
破土而出的赤松茸
“萬泉村是‘十三五’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幾乎為零,如何選擇和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致富,成了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一塊心病。”萬泉村黨支部書記陳洪松告訴記者。
“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我們不妨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在鄉村振興工作會上,陳洪松與當時的駐萬泉村第一書記李武以及其他村干部商量著。
“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能跟風,更不能讓老百姓因此遭受損失。”有著豐富的農業農村工作經驗的李武對此有著更深的理解。
為了選準產業、調優結構、助農增收,陳洪公同駐村干部們一道,不斷從相關書本和網絡上學習,反復到產業基地進行現場考察,一直思考著如何發展產業帶民致富。
村民們在加工赤松茸
201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武從廣東深圳接觸到赤松茸產業。不搭大棚、不用施肥、不需農藥、不占耕地、不爭農時、純天然易種植……赤松茸一連串的種植優勢讓李武他們眼前一亮。聯想到萬泉村巖山洞自然村后山有幾十畝林地,決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發展林下經濟。
從學習考察到選址、購買菌種、栽種,李武他們一氣呵成,首批12畝的赤松茸基地當年底就在萬泉村巖山洞自然村建成。
“盡管現在的面積不算大,下一步還要繼續準備流轉土地擴大規模。從這兩年的赤松茸收益來看,除開所有的費用,純利潤已經超過了10萬元,不僅實現村級集體經濟零的突破,也為萬泉村撐開了一把‘致富傘’。”陳洪松笑著說。
B、富民種白茶“泡”出鄉村振興路
吳遠儉、陳洪松同駐村干部一道了解白茶生長情況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在萬泉村,白茶是該村的第二項特色產業,也是收益最高的一項產業,該村用小小的茶葉,“泡”出了另外一條百姓致富、生態優美的鄉村振興路。
盡管時令已經進入冬季,但在萬泉村200余畝的白茶基地里,新任該村駐村第一書記的吳遠儉帶領幾名駐村干部一道,正在察看白茶的長勢。尤其是一些低洼地的白茶,受冷水浸的影響,成活率不高,他們正在商量著如何解決冷水浸的難題。
記者在該白茶基地看到,一壟壟的白茶樹,在高低起伏的山巒上隨著山勢綿延起伏,滿目的綠色帶著清涼,伴著茶樹散發的清香撲面而來,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到了采茶季節,像我們這些不中用的老太婆,一天也能采摘茶葉五、六斤,每天能掙180塊錢左右,比種田、種地強多了。”萬泉村脫貧戶柯美珍笑著說。
春天的白茶
跟柯美珍一樣,自從萬泉村白茶基地落戶以后,當地許多農戶都告別了傳統產業,在白茶基地務工,并順利實現全面脫貧。這中間有不少種植經驗豐富、年齡較大的老人,從種植到管護,從采摘到加工都在基地里務工創收,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經過近4年時間的精心打造,目前全村已發展白茶200余畝,年產值超100多萬元,帶動30多戶貧困戶脫貧,村級集體經濟突破20萬元。
百姓富不富,全靠找對路。為徹底解決傳統產業發展的局限性,彌補鄉村產業的不足,2018年以來,萬泉村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全面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陸續發展白茶產業,提供就業崗位近百個。據統計,到2021年,僅白茶產業一項,通過土地流轉、用工等渠道,已帶動全村30多戶村民脫貧增收致富。
“萬泉村也是我的掛點村,按照萬泉村生態及特色效益農業的發展布局,目前已投資近百萬元建設了茶葉生產標準廠房。我們還將陸續擴大白茶種植面積,結合當地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著力品牌打造,不斷提升萬泉村白茶的品質和價值,以推動白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肇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吳遠光告訴記者。
“下一步,我們將本著建園標準化,種植管理規范化,加工現代化的標準,在未來的5年內,將白茶基地擴大到1000畝,以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吳遠儉說。
C、棉花產業為鄉村振興“錦上添花”
村民們在采摘棉花
在萬泉村大塘、塘尾、巖山洞幾個連片的自然村的山地上,100余畝棉花在冬日暖陽的映照下,白絨絨的棉花開滿枝頭,20多名棉農正在忙著采摘,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據介紹,在計劃經濟時代,棉花種植一直是萬泉村的傳統產業。近年來,該村在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帶動了農民持續增收,有力地加快了鄉村振興步伐。
走進巖山洞自然村脫貧戶柯林升的家,房屋裝飾一新,家用電器齊全。誰也沒想到,在2019年以前,柯林升家還是一個貧困戶,“通過參與棉花基地種植棉花,我家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柯林升早年患有肝病,妻子黃買芹也患有類風濕,是典型的因病致貧的困難家庭。“十三五”期間,柯林升一家被納入幫扶對象。隨著打工潮的興起,柯林升這樣的家庭,一無穩定的收入,二又沒有一技之長,唯一的特長是懂得生產勞動。
村民在采摘棉花
萬泉村曾經是重要的傳統產棉區之一,尋找新的增長點也是萬泉村的干部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由于這里的土地特別適宜種植棉花,為何不把這一傳統產業重拾起來?種棉花對于柯林升夫婦來說,非常對路。當萬泉村決定重點發展棉花這一傳統產業時,柯林升夫婦最先被吸收為棉花基地的用工人員。
有了固定工作的柯林升夫婦,積極性很快就調動了起來,家庭收益也就有了保障。如今,該村將棉花產業這一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更實現了農民增收、貧困戶脫貧、農村振興等多方共贏。
“早在計劃經濟時期,肇陳鎮曾經是瑞昌市商品棉生產基地之一,棉花產業是農業的支柱和優勢產業,絕大多數農民的主要收入來自棉花。生產棉花,對于萬泉村民而言,那是輕車熟路的事情。棉花產量質量穩步提高,一朵朵棉花托起了萬泉村民眾的致富夢,為鄉村振興‘錦上添花’。今年的棉花行情看好,單棉花一項,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12萬余元。”陳洪松笑著告訴記者。
D、光伏發電讓村民享受“陽光紅利”
光伏發電站
在距離巖山洞赤松茸基地不遠的另一處山包上,一個裝機容量100千瓦的光伏發電站就建在這里。
“在這個山包禿嶺的地方建起了光伏發電項目,真心感謝政府幫咱們萬泉村建起了光伏發電站。原來我們村集體經濟薄弱,由于缺少資金,想為民做點事都難,現在建成了光伏發電,產生的收入納入鄉管村用,用于公益事業中。”陳洪松告訴記者。
在一片光禿荒坡上,一排排太陽能光板整齊地安裝在支架上,整齊氣派的圍欄,配套的通達公路和場地硬化地面,讓這片荒嶺充滿勃勃生機。總裝機規模為100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配備完美竣工,已經投入使用,村民們眾口稱好!
近年來,萬泉村立足荒山荒坡多的實際及太陽能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資源利用率高的優勢,因地制宜,大力引進和發展光伏發電產業項目,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蓄勢賦能,使農民享受到了“陽光紅利”。
一排排太陽能光板整齊地安裝在支架上
“我們萬泉村著眼搶抓光伏扶貧扶持發展機遇,積極推行光伏扶貧模式,這個光伏發電站規模雖然不大,但每年產生的7萬余元‘陽光紅利’,全部用于村里的公益事業。”村干部柯昌茂介紹說。
“為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調優農業結構,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萬泉村因地制宜發展赤松茸、白茶、棉花和光伏發電四大特色農業產業,實現產業振興的效益最大化,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支撐。”吳遠光表示。徐海花 市場信息報記者 朱淳兵 江西信息采集中心 余振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