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農村謁拜祖先、族人聚會的宗族活動場所。如今,我省農村祠堂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內涵,不少祠堂搖身一變成為影視文化拍攝基地、文體中心、旅游景點,成了村民休閑健身、學習新知的“精神家園”,古老祠堂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留住古老鄉愁
我省農村處處可見星羅棋布的舊祠堂。過去,這些祠堂只是族民聚集、祭祖的地方,封建迷信和宗族勢力的色彩濃厚。
樂平市共有舊祠堂近千棟,為引導農民崇尚科學、弘揚新風,該市不少農村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改造舊祠堂,將其打造成農民新的“精神家園”。
在我省各地,改造后的祠堂,墻上既張貼了家訓和村規民約,代表著傳統道德精神的“仁、義、禮、智、信”,諄諄教誨,滋潤著一代又一代子弟。同時又融合了家族文化主題館、農家書屋、講堂等功能布局,讓人們在享受古韻之美的同時,更感受到其厚重的文化底蘊,讓廣大農民群眾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現代文明的熏陶。
在鄱陽縣油墩街鎮曰清村,新祠堂建成后冠名為“曰清村文化中心”。“改造現有的祠堂,既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留住了鄉愁,又融入現代文明。將祠堂變身為禮堂,是一種精神的傳遞,一種品質的延續。”該村負責人介紹。
融入現代文明
在高安市黃沙崗鎮,幾年前,當地祠堂里設立了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等。昔日的舊祠堂變成了開展文化活動、議事和理事的場所,擔負起改變村風民風的使命。
上高縣翰堂鎮公式村的文化祠堂,由10余名農民組成的民間樂隊正有板有眼地演奏著民樂。民間樂隊成立至今,演出百余場,還承擔農村婚慶等演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地處贛南山區的贛縣白鷺鄉白鷺村入口處,一座由老祠堂改造成的村史館迎來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為傳承歷史文化,反映民俗家風,留住村鎮鄉愁,該村逐步讓一座座古韻濃郁的祠堂變身村史館、慈善文化紀念館、東河戲傳承基地。
該鄉文化站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白鷺村圍繞保護與開發同行,將村打造成為鄉村特色旅游鄉鎮、影視文化拍攝基地。其中王太夫人祠將變身慈善文化紀念館,而景福祠則變身東河戲傳承基地。村史館通過直觀實物展陳、視頻影像、圖片和沙盤呈現了白鷺村的風貌,現存的古建筑、文物和依然延續的傳統習俗,每一樣都能在村里找到原型,讓游客切身體驗白鷺傳承千年的客家文化和民俗風情。
如今,祠堂的封建色彩已逐漸褪去,越來越多祠堂成為基層百姓的民間活動場所。有了先進文化的熏陶,我省各地農村發生口角打架的現象少了,文明團結的景象多了;賭博的少了,助人為樂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靠科技致富的多了。
省民俗社會學研究會有關人士認為,把祠堂變成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它既蘊含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記者 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