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嗨……嘭咚……”、“嗨……嗨……嘭咚……”時令已經進入冬至,進九的天氣雖然有些寒冷,可是走進瑞昌市肇陳鎮大林村八龍頭自然村柯氏鄉琴食用油公司的老榨油作坊,卻是一番熱氣騰騰的景象,車子剛到村口,老油榨坊里就傳出了兒時就早已熟悉的古老榨油的號子聲和撞擊聲。
發動機帶動的大型圓碾盤、古銅色的巨型木制油榨、堆積如山的油茶籽、壓榨用的木制排拴、木杖撞擊楔子的聲音、四處彌漫的茶油清香……進入這座用傳統手藝進行榨油的油榨坊,工作人員幾乎穿著單衣在忙活,把記者帶進了一種久違的鄉愁。
油榨坊的主人名叫柯昌茂,一看就是一名辦事干練的好把式。柯昌茂告訴記者,這座傳統的油榨坊,是九江市境內僅存的一個油榨坊,只是規模比過去大了許多。一般的油榨坊,只有1部手工木油榨,這里共有6部手工木油榨。油榨大棚里有炒籽灶、油錘、榨床、蒸餅鍋等榨油家什。它們按工藝操作流程有序布局,不浪費任何空間。
“這些木制老油榨,都是我丈夫從民間收集來的,由于隨著機械化的普及,這種傳統的手工木油榨,幾乎在民間消失,即使有油榨在,也是閑置在一邊不用。由于年久失修,這些老手工木油榨往往都是破敗不堪而無法使用。由于傳統榨油工序繁瑣,加之出油率較機械榨油要低很多,這種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十分紅火的老榨油作坊,現在已經淡出了群眾的生活。”柯昌茂的妻子談喜菊對記者說。
談喜菊還告訴記者,油榨坊每年兩度開榨。第一次開榨是在油菜收獲后不久,因為有大量的油菜籽上市,就開始忙得不得了,一直忙到深秋,才停歇一段時間;到了冬至前后,大批的油茶籽又開始上市,又重新開榨,重點是榨茶油,也適當地榨些棉油、花生油和黃豆油。
柯昌茂告訴記者,采用手工木制油榨榨油的方式,非常悠久,已經有數千年歷史,過去在這一帶非常普遍,現在臨近失傳。這種古老而又傳統的榨油的方式,共有選料、去污、烘焙、炒籽、碾粉、蒸餾、扎餅、上榨、撞榨、出油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非常傳統、非常講究、非常專業的純手工藝,看上去非常簡單,操作起來卻并不是那么簡單。
但歸納榨油的流程就是“一烘、二碾、三蒸、四踩、五榨”。首先是從“烘茶籽”開始,把曬干揚凈的茶籽,送到油坊,再經過風扇吹一次,過一次秤,目的是保證香油的質量和計算出油率。烘茶籽一般由一個經驗豐富的師傅看火。火候最重要,火大了,燒焦了,籽就老了,出油少;火小了,油不香,不易保存,一年不到就會變質。所以老油榨安排烘茶籽的都是“老手”。
其次是“碾茶籽”,即用石碾碾碎茶籽。談喜菊告訴記者,過去碾茶子,一般是用牛來拉動石碾子轉動破籽,現在改為了電動粉碎機,主要是提高了生產效率。
再次是“蒸茶粉”,也是中心環節,與茶油的質量和出油率有關,蒸長了時間,水大了,易炸包,油不好吃,上鍋炒茶籽,泡沫多;蒸短了時間,出油少,榨不干凈,甚至不出油。一般蒸到用手一按稍微有點硬就行了,全憑日常積累的經驗看火候。
第四是“踩茶餅”。在油榨里,蒸餅師傅是受到敬重的,他的技術還表現在踩餅包餅上,光著腳,用四只鐵匝,墊一把稻草,放進剛蒸熟的熱騰騰的熟茶籽粉,包起來,光著腳在上面快速的踩幾下,不松不緊,不散不灑,包餅也是有講究的,草多了會吃油,草少了又包不住,易破包,不是久經歷練是做不到的。
最后就是“榨油”。先是上榨,先用撬棍把碼堆起來的草包茶餅壓緊壓實,直到壓不動為止,才放進榨床,叫“夾碼緊坯”。在空心處剛好排放草包油餅,每榨能放進16-20塊油茶餅,“楔子”有大小20—30根,全是老黃檀木的,一粘上油,光滑如玉,油亮可鑒。別小看這些楔子,榨油就是通過油杖錘猛擊楔子一寸一寸地擠壓,才能榨出了香噴噴的原味油茶。
上完榨之后,隨著“老把式”一聲吆喝,“開榨——啰!”此時,師傅們通力合作,喊著統一的勞動號子,一起用力,用長約兩丈、重約100公斤的油杖錘猛擊楔子,一錘下去,重似千鈞,楔子足足進入3—4寸,越到后,進度越慢,楔子越吃勁,出油越來越多,使油茶餅不斷被擠壓,黃燦燦的茶油也就從這部“榨油機”底部的小孔緩緩流出。
最古老的榨油方法,榨出來的油更香!柯氏鄉琴食用油公司用傳統工藝榨出來的菜油、茶油,名聲遠播,遠銷到全國各地,市場行情十分看好,供不應求。
“隨著機器榨油的普及,老油榨已經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曾經作為農耕文化較有科技含量工藝的典型代表走進歷史,也可以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經典放進歷史博物館。但我們的老油榨卻帶著歷史的煙塵走過了近兩百年的風雨,走進了新時代,走進了鄉村振興的主戰場,更榨出了當地村民的新生活。”柯昌茂笑著對記者說。市場信息報記者 朱淳兵 本報江西信息采集中心 余振華 通訊員 李龍金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