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咚……”冬至時節,記者驅車來到位于瑞昌市黃金鄉界首村的黃金鄉金絲惠民食品加工廠采訪,剛進廠區大門,車間里就傳出了很有節奏感的木槌槌打聲。走進車間,20多名婦女正在忙碌著加工魚面,好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在魚面加工車間內,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忙著加工魚面。先是將一筐筐鮮活的白鰱抬了進來,經過現場清理、魚肉分離、薯粉混合、揉搓成團、人工捶打、烤箱加熱、包裝成卷、自然冷卻、切割成片、曬干成型等十多道工序,美味的魚面就制作好了。
“‘黃金魚面’,過去是傳統習俗,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制作魚面;過年了,家家戶戶要吃魚面;如今,‘黃金魚面’是一個品牌,真正形成了一大產業,已經將‘黃金魚面’投放到全國各地市場!”“80后”出生的黃金鄉金絲惠民食品加工廠法人代表王辛衛告訴記者。
王辛衛告訴記者,傳統的“黃金魚面”叫薯魚,也叫魚面,主要由白鏈魚和紅薯粉加工而成,自古就是黃金的特產。薯魚的味道鮮美,雖然是白鏈魚和紅薯粉加工而成,可是吃起來沒有魚腥味,成為當地的一絕。
每年秋冬季節,是制作魚面的黃金季節,此時薯粉最為新鮮,白鰱最為肥美。男人們從集體的魚塘里撈出早春放養的白鰱,勤勞的女人們馬上忙碌起來,刮鱗、撕皮、去刺和頭尾,只留下純魚肉,再拿出早巳準備好的紅薯粉,來到臼房進行和面。
“和面需要‘慢工出細活’,先把魚肉和紅薯粉按比例(一般10斤魚5斤紅薯粉)和好,再放在石臼里慢慢臼,婦女們用竹棍不停的翻動,看情況適當添加薯粉。和好魚面拿回家,一家老小先把面團撕成一個個小面團,再用洗衣棒把面團錘成薄餅,卷成條狀,然后上鍋蒸,冷卻后切成絲,坐等曬干,魚面總算做好了。”65歲的工人劉杏蘭對記者說。
“如果想吃一碗味道鮮美的魚面,煮魚面卻是一個技術活。用冷水放魚面,因為用熱水煮一定會有魚腥味,另加生姜、辣椒、大蒜等佐料;根據各人口味選擇煮的時間長短;最后再加上點瘦肉和一個煎雞蛋,撒上一把蔥花,一碗香噴可口、金黃色的魚面就出鍋了。”今年剛滿50歲的工人程金花笑著告訴記者。
王辛衛是個很有家鄉情懷的小伙子,在創辦黃金鄉金絲惠民食品加工廠之前,他一直在外地務工。在外當“游子”時,總是牽掛著家鄉魚面的味道。2017年春節回家,看到家鄉制作魚面的人越來越少,就萌發了把這一傳統手藝傳承起來的想法。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開發“黃金魚面”,2018年,王辛衛與界首村委會和44戶“十三五”貧困戶合作,共同投資,通過“個人+貧困戶+村集體”合作的發展模式,創辦了黃金鄉金絲惠民食品加工廠,配備現代化食品加工設備,進行魚面規模化生產。
“目前,工廠已經開設了2條生產線,按每天每條線500公斤的產量計算,在第一年即可年產5萬斤。按照現在40元/公斤的市場價,年銷售額可達200萬,參股脫貧戶人均年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每年為村級集體創造了8萬元的收益,真正形成了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良性發展模式。”王辛衛說。
“一碗味道鮮美的‘黃金魚面’,不僅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也吃出了黃金鄉鄉村振興的‘加速度’!”年輕的界首村女干部賀萌俏皮地對記者說。市場信息報記者 朱淳兵 江西信息采集中心 余振華 通訊員 談堯攀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