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制作油面
隆冬時節,暖暖的冬陽灑在村莊的房頂上,慢慢地向屋場邊移了過來。上午9點,家住瑞昌市洪一鄉大畈村的農婦王火香、柯蘭香已經掛完了四個面架。細如銀絲的手工油面,瀑布般地在2米多高的面架上隨風飄動著。
歷史以來,大畈村就有做油面的傳統,屬純手工制作,操作起來比較復雜,共有和面、調料、揉面、過油、分面、盤條、上筷、分條、裝箱、上架、拉面、分揀、風干、下架、對折、包扎等10多道工序。
割油面
大畈村的手工油面,有多個特點,那就是口感極佳,具有粗細均勻、口感勁道、易煮不糊、爽而不膩、滑而不糊、口感不粘、易于消化。
王火香向記者介紹,大畈村的手工油面以面粉、食用油、精鹽、水等作為原料,煮起來比普通面條更容易熟、易于消化。繞條只是油面制作工序中的一道,整個油面的制作前后要經歷20多個小時。
上午8點30分,王火香她們就開始將繞條好的油面上架,將繞著面的兩根竹桿插進晾面架的孔洞中,晾面架一人多高,晾面架上方有40來個孔,依次插滿,再逐一拉長面團,她們有時候三、四根面筷一起拉伸,往下、往左、往右,力度均勻,還一根油面都未被撐斷,一直拉到粗細均勻。經過多次拉伸,面越來越細,最后拉至長約2米,油面便基本成型。
曬油面
不一會兒,晾面架的桿上,整齊地曬著一排新做好的手工油面,條條懸垂的面條散發著麥香。在晾曬過程中,王蘭香、柯蘭香她們不斷地觀察面條的變化,“油面不能曬得過于太脆、太干,因為容易斷裂;又不能曬得過于軟、濕,否則容易粘連。”王火香說。
制作手工油面的每一步都是匠心,油面何時可以拉伸,拉伸到什么長度,都是要根據油面的濕度和陽光的溫度來調整,全憑老師傅的手感和經驗。已是花甲之年的王蘭香、柯蘭香,制作手工油面都有40多年的歷史,她們的手上都布滿了歲月留下的印記。
曬油面
如今的大畈村,手工油面正在這里發揮著特色農業產業優勢,不屢提升農業發展的附加值,開始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國家大力推動鄉村振新戰略的大背景下,大畈村將手工油面,已經成為大畈村村級集體發展的一項產業重新拾起,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如今,對于許多在外工作的大畈人來說,一碗原汁原味的手工油面便是家鄉最美的味道!”大畈村黨支部書記談榮光高興地告訴記者。江西信息采集中心 余振華 通訊員 柯美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