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吉安市成功榮膺“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稱號,環境空氣質量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數據顯示,2021年,吉安市國控站點PM2.5濃度均值為27微克/立方米,較上年下降3.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8.1%,較上年上升3.6%。一升一降數據表明,吉安市環境空氣質量越來越好,“氣質”更加迷人。
近年來,吉安市按照“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總要求,堅持抓早、抓實、抓準,深入打好藍天提升攻堅戰,綜合治理大氣污染,推動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穩中有進”,不斷刷新“吉安藍”。
實時盯控,精準預報
“截至8時,全市PM2.5濃度為57微克/立方米,PM10濃度為81微克/立方米。”1月4日,吉安市生態環境局發布了今年首次環境空氣質量預警。
“平常時期,我們一天一預報;重點時段,加密發布,堅持一小時一播報,督促各地落實應急管控措施,力爭保良。”吉安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胡少華介紹說。
為提升環境空氣質量預報精準性,吉安市生態環境局與市氣象局簽署預測預報會商合作協議,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團隊駐點服務項目,在市中心城區建設11套鄉鎮(街道)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2套VOCS組分分析站、1套臭氧激光雷達等設備。同時,加強國控、省控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點的建設管理,全市建成國控站點4個、省控站點13個,基本形成了空地一體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實現對環境空氣質量實時監測。
一事一策,源頭治理
“影響臭氧濃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是VOCs、氮氧化物。”胡少華告訴筆者,近年來,吉安市堅持問題導向,實施“一事一策”,精準治理大氣污染。
吉安市加快推進涉VOCs企業治理,督促企業編制“一企一策”方案,采取原輔材料替代、工藝過程控制、末端深度治理等方式,推動大氣污染靶向治理。實行績效分級管理,按照黃、橙、紅預警要求,對涉VOCs企業實施差異化應急管控,實現源頭治理。
針對移動源治理問題,吉安市組織生態環境、交警、交通等部門常態化開展柴油車路檢路查工作,對柴油車尾氣進行檢測,嚴控不達標車輛上路、進場作業。
去年以來,吉安市有效管控涉揮發性有機物重點企業68家,完成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8156臺,檢測柴油車輛2593輛,發現不達標車輛127輛,對不達標車輛,依法處罰并限期維修到位。
聚力攻堅,保良爭優
春季沙塵污染傳輸、夏季臭氧污染治理,是當前吉安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難點。胡少華介紹,在應對季節性、時段性污染天氣上,吉安市高度重視,各級領導坐鎮指揮,統籌調度,精準施策,聚力打好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戰,實現保良爭優。
比如,去年1月份,受北方沙塵氣團南下影響,全市顆粒物濃度急劇升高,吉安市政府副市長劉志斌親自調度有關縣(市、區)和市直部門單位主要領導,全市“一盤棋”,落實嚴控施工工地揚塵、加密“洗城”頻次等應急管控措施,全力降低大規模傳輸影響,實現了削峰保良。
又如,去年6月、9月份,受高溫少云、靜穩等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全省出現多次臭氧污染,吉安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華程通過視頻,統一調度各縣(市、區)生態環境執法力量,開展一線執法,督促落實機動車維修企業暫停噴涂作業、涉VOCs工業企業錯峰生產、暫停瀝青鋪設等管控措施,強化臭氧污染治理,全年臭氧超標天數比上年減少了13天。
2021年,吉安全市縣級以上城市PM2.5濃度均值為24微克/立方米,較上年下降7.7%;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8.7%,較上年同期上升2.7%,環境空氣質量全省第四。
精細管理,提升氣質
走進吉安市中心城區,只見街面干凈清爽、整潔有序,“這里把城市當家管理,把街道當客廳保潔,處處讓人賞心悅目!”近日,來到吉州區旅游的郭先生感嘆道。
吉州生態環境局局長曾憲賓介紹,吉州區深化“以克論凈?深度清潔”環衛作業模式,一掃二沖三洗四保潔,實現道路浮塵重量每平方米不超過8克,地面垃圾停留時間不超過8分鐘。
吉安市大力推廣“以克論凈?深度清潔”環衛作業模式,全市共落實保潔設備334臺套,保潔時間日均達12小時,5米寬以上道路機掃率達到92%以上。
此外,吉安市加大揚塵污染治理,大力推廣施工現場安裝遠程視頻監控,全市78個工地項目實現在線監測聯網,嚴查渣土車運輸、揚塵污染行為,罰款156.56萬元,有效遏制了揚塵污染。
王華程表示,下一步,吉安市充分發揮駐點專家團隊作用,依托大氣綜合監管平臺,進一步健全大氣污染防治運行機制,堅決打好藍天提升攻堅戰,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成為吉安常態。劉茂林 朱愛斌 文/圖